爬楼梯时突然胸口像压了块重物,胀闷、发紧,这种难受劲儿持续几分钟又自己好了——这可能是心脏在给你“敲警钟”,提醒你要注意稳定性心绞痛了。稳定性心绞痛有很明确的发作规律,抓住这些特点,能帮我们早期发现冠心病,避免更严重的问题。
疼的位置:手掌大的范围,可能“串”到左臂
典型的心绞痛不是“针扎样”刺痛,而是集中在胸骨中上段(大概胸口正中间往上一点),像成年人手掌那么大的一块区域,发闷、发紧。有时候这种难受会“串”到左边肩膀、胳膊,甚至延伸到左臂内侧,一直到无名指和小指——这是因为心脏和左臂的神经连在同一段脊髓上,所以疼会“放射”过去。
疼的感觉:像被勒住,还可能喘不上气
大部分人形容心绞痛不是“尖锐的疼”,而是“闷堵”“紧缩”“像被绳子勒住”,还有约三分之二的人会跟着喘不上气。这是因为心肌缺血时,会堆积一些代谢废物,刺激心脏的神经向大脑发送异常信号,所以你会觉得胸口“堵得慌”,连呼吸都变费劲了。
什么时候容易犯:累着、生气、饱餐、受凉
心绞痛不是“突然找上门”的,通常有明确诱因:比如爬楼、搬重物(让心脏需要更多氧气,供不上就会疼);或者生气、激动(交感神经兴奋,心脏跳得更快、更用力);刚吃完饱饭(血液都去肠胃帮忙消化了,心脏供血相对少);还有突然受凉(比如冬天出门没戴围巾,血管会收缩,冠脉变窄,供血更少)。研究发现,温度突然降很多时,冠状动脉会收缩近三分之一,所以冬天心绞痛发作更频繁。
疼的时间:慢慢加重,几分钟就好
心绞痛的发作有规律:一开始难受是慢慢上来的,前2分钟越来越厉害,到“顶点”后,再用3-5分钟慢慢减轻,九成以上的发作都在3-7分钟内结束,不会持续很久。这其实是冠脉的“自我保护”——当心脏需要的氧超过冠脉能供应的,血管平滑肌会暂时收缩,等代谢废物排出去了,血管又会自己放松,难受也就好了。
家里突然犯了,先做这4件事
如果突然出现疑似心绞痛的症状,别慌,立刻按这几步做:1. 停下所有动作,坐下或半躺着(别平躺,这样能减轻心脏负担);2. 按医生之前说的,舌下含服急救药(一定要遵医嘱);3. 马上打120,告诉接线员“可能是心绞痛发作”;4. 如果5分钟后还没缓解,可以再含一次药,但别多吃。
要注意,女性的症状可能不典型:比如后背一直疼,或者像吃坏东西一样胃难受,这时候别当成普通背痛或胃病,要赶紧查心脏。
这些情况必须立刻去医院
只要有下面任何一种情况,别犹豫,马上就医:1. 第一次发作(从没有过这种难受);2. 发作次数变多(比如以前一个月一次,现在一周好几次);3. 疼超过10分钟还没好(警惕心梗);4. 同时喘不上气、心慌得厉害,甚至出冷汗。
平时怎么防:记日记、控风险、适量动、防温差
要降低心绞痛发作风险,平时可以这么做:1. 记“症状日记”:把每次发作的诱因(比如“爬了3层楼”“生气吵架”)、持续时间(“5分钟”)、缓解方式(“含了药2分钟好的”)都写下来,看医生时能帮着找规律;2. 控危险因素:比如“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每降低1mmol/L,复发风险能明显下降;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一定要把血压、血糖控制好;3. 适量运动: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心率保持在“170-年龄”(比如50岁就是120次/分钟),别太剧烈;4. 防温差:温度变化超过5℃时(比如春天突然降温、夏天从空调房冲出去),要慢慢适应,比如先在门口站一会儿再出门,避免血管突然收缩。
稳定性心绞痛其实是冠心病的“早期信号”,它的规律发作是心脏在“提醒”你:“我供血不够了,得管管了”。最新研究显示,规范管理(比如控制血脂、记症状日记、适量运动)能把一年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到1.8%以下——这个数字已经很低了。但要注意,如果原来的发作规律突然变了(比如以前爬5层楼才疼,现在爬1层就疼),说明病情可能加重了,赶紧去医院。
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强调,建立“识别症状-应急处理-长期管理”的三级防护体系,能有效减少急性心梗这类危险情况。建议40岁以上的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定期做心肺运动试验(比如平板运动试验),每年查一次无创的心肌缺血筛查,早发现早调整,别等严重了才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