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脏突然出现“咯噔一下”的卡顿感,就像钟表秒针突然跳错了节奏,这可能是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信号——一种心脏电信号传导异常的疾病。根据《欧洲心脏杂志》的数据,我国每年新增约12万例患者,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掌握正确应对方法对早干预至关重要。
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心脏的跳动靠一套“电信号传导系统”维持,其中房室结就像关键“中继站”,负责把心房的电信号传递给心室。如果这个“中继站”偶尔“罢工”,电信号出现间歇性阻塞,就会导致心跳节律紊乱——这就是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目前发现它主要有三种类型:迷走神经太活跃引起的、某些药物诱发的,还有心脏本身结构问题导致的。简单说,就是“电信号通路”偶尔堵了,让心脏跳得不对。
药物治疗要注意什么?
急性发作时,医生可能会用药物改善传导,但所有药物都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需要提醒的是,有些常用药可能加重病情,比如某些降压药、治疗心衰的药,还有抗心律失常药,一定要提前告诉医生你正在吃的药(包括非处方药),避免误用。此外,药物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心电图,观察心脏反应。
起搏器是怎么回事?
如果药物效果不好,植入心脏起搏器是重要治疗手段。现在的起搏器技术越来越先进:2023年推出的无导线起搏器,体积只有传统装置的1/10,通过血管微创操作就能植入,术后恢复时间比以前快70%;新型双腔起搏器能智能感知心房活动,让房室收缩更同步,患者运动耐量可提高40%;还有远程监测功能,能通过手机实时传输心电数据,方便医生随时了解情况。
哪些人需要装起搏器?
- 有过晕厥(突然晕倒)的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两次心跳间隔超过3秒的患者;
- 心脏停跳超过5秒的传导阻滞病例;
- 合并心脏结构问题的传导系统异常者。
医生怎么定治疗方案?
医生通常按“三步流程”做决策:第一步用心电生理检查明确阻滞的具体位置(比如房室结、希氏束还是束支);第二步评估神经对心脏的调节情况;第三步用心脏超声查看心脏结构是否有问题。2023年最新指南强调,如果运动时出现传导阻滞,优先考虑更符合生理节奏的起搏治疗。最终方案会结合患者年龄、症状严重程度和合并症综合判断。
去医院前要准备什么?
出现心悸、胸闷、眼前发黑(黑朦)等症状时,建议带好这些资料就诊:
- 发作时的自测心率记录(比如手机测心率APP的截图);
- 近期服用的所有药物清单(包括感冒药、止痛药等非处方药);
- 家族中三代内是否有猝死病史;
- 最近半年的心电图报告(方便医生对比)。
未来有什么新希望?
基因治疗领域有了突破——2023年《自然·心血管医学》报道,用CRISPR技术修复特定基因突变,已在动物模型中恢复传导功能;干细胞再生疗法也进入二期临床试验。不过这些疗法还在研究阶段,暂时不能用于临床,现在仍需依靠规范治疗。
面对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科学认知比恐慌更重要。出现症状后,建议48小时内完成动态心电图监测,千万别自行用药。现在手机端的心脏监测技术能实时预警,配合医生精准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能恢复正常生活。记住:心脏健康的关键是早诊断、精治疗、细管理——把这些做到位,心脏就能慢慢“找回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