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胸闷加上咽喉像被压着的感觉,是急诊里常碰到的情况。根据《中华急诊医学杂志》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这类症状中,明确由心血管问题引起的占35%-40%,消化系统问题占22%-28%,呼吸系统相关的占15%-20%。搞清楚不同原因的特点,对及时处理、避免危险特别重要。
心血管系统的危险信号
冠心病引起的胸痛有几个典型特点:
- 疼痛感觉:像被压榨、紧缩,或者烧得慌;
- 放射部位:会串到左肩、左臂内侧、下巴甚至喉咙;
- 诱发原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后加重;
- 缓解方式:休息一会儿,或者含硝酸酯类药能好点。
要特别注意不典型情况——欧洲心脏病学会2023年的研究显示,约30%的急性心梗患者第一次发作时,表现是喉咙发紧。如果出现下面这些情况,得立刻送医:
- 第一次发作胸痛,而且持续超过10分钟;
- 伴随呼吸困难、意识模糊;
- 单侧胳膊或腿动不了。
消化系统的“假心脏病”症状
胃食管反流病经常会伪装成“心脏病样的不舒服”,典型表现是:
- 吃完饭后1小时内,胸骨后(胸口正中间)烧得疼;
- 躺着的时候更厉害;
- 还会反酸、打嗝。
怎么区分?反流引起的胸痛通常吃抗酸药能缓解。有研究说,约40%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会出现食管和心脏神经交叉的症状,得做24小时食管pH监测才能确诊。
呼吸系统的问题
胸膜炎、肺炎这类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
- 疼痛感觉:尖锐的痛或者刺痛,深呼吸时更疼;
- 身上有明确的压痛点;
- 伴随症状:发烧、咳嗽、有痰。
要警惕肺栓塞——如果突然单侧胸痛加呼吸困难,而且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比如长期久坐、不动),得立刻查肺栓塞。国内研究显示,久坐人群的肺栓塞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
心理因素引起的症状
惊恐发作(惊恐障碍)的症状通常是这样的:
- 发作时间:急性发作一般持续5-20分钟;
- 身体反应:因为过度呼吸会手脚发麻;
- 发作场景:大多在安静的时候突然发作。
鉴别要点:记下来症状发作时在做什么——心理性胸痛大多没有明确的诱发原因,而且发作时做心电图,通常是窦性心动过速(心跳快),不是心肌缺血的改变。
家里的应急处理步骤
- 立刻停下,保持呼吸:马上停止活动,半躺着(上半身靠在床头或沙发上),让呼吸平稳;
- 监测症状变化:每5分钟测一次血压、心率,记下来趋势;
- 有心脏病史的用药:如果明确有心脏病史,可以舌下含硝酸甘油;没有禁忌的话,能嚼服阿司匹林。
什么时候该去医院?
- 紧急就诊:第一次发作、持续超过15分钟、伴随意识障碍;
- 择期检查:反复发但之前检查正常的,建议做动态心电图和食管功能检测;
- 专科转诊:症状持续3个月没确诊的,得排查纵隔病变等罕见病因。
长期预防怎么做?
- 保护心血管:每周做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每次30分钟左右),吃地中海饮食(多吃蔬果、全谷物、鱼类,少盐少糖);
- 管好肠胃:晚餐别吃太饱,吃完保持直立(站或坐)2小时以上,别立刻躺平;
- 调节压力:每天做10分钟腹式呼吸训练(用鼻子吸气,肚子鼓起来;用嘴呼气,肚子瘪下去)。
40岁以上的人如果第一次出现胸痛,建议常规做个心电图筛查。根据《中国心血管病防治报告》的数据,定期做心血管检查能把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降低6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