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喊疼背后的真相
每天认真刷牙,却总感觉牙齿像被蚂蚁慢慢啃?咬口热包子像触电,喝杯冰美式疼到天灵盖发麻?别不当回事,这可能是牙本质敏感症在作怪!据研究,约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都有牙齿敏感问题,但很多人不知道——这其实是牙齿在给你发“求救信号”。
三大元凶正在悄悄伤牙
1. 暴力刷牙的“隐形伤口”
用横刷法使劲蹭牙齿,会加速牙釉质磨损,牙脖子(牙颈部)慢慢磨出月牙形的小缺口(叫“楔状缺损”)。本来牙釉质是保护牙齿的“盔甲”,这么一刷,盔甲破了,下面像蜂窝一样的牙本质小管就暴露出来——冷热酸甜的刺激顺着小管传到牙髓神经,瞬间就酸得牙疼。
2. 无意识的“牙齿磨损”
睡觉磨牙、总咬冰块/坚果这类硬东西,时间长了牙釉质会被磨薄。比如频繁咬硬东西的人,牙釉质受伤的风险比别人高很多;还有不合适的假牙,也会加重旁边牙齿的磨损。
3. 牙龈退缩的“连锁反应”
牙周炎会让牙龈往下缩,慢慢把牙根露出来。牙根表面的牙骨质比牙釉质薄得多,一旦破损,牙本质小管直接接触口腔里的刺激——牙龈缩得越厉害(比如超过3毫米),牙齿敏感就越明显。
科学应对的三重防护
第一道防线:把刷牙改成“温柔版”
- 选对工具:用软毛牙刷(刷毛直径<0.15毫米,摸起来软乎乎的),刷头大小刚好能放进嘴里;
- 改对方法:用巴氏刷牙法——牙刷斜45度对着牙龈沟,小幅度颤动着刷,别用劲戳;
- 控制力度:刷牙像“扫灰尘”,别太使劲,不然会刷伤牙龈和牙釉质。
第二道防线:吃对喝对,减少刺激
- 酸食后别着急刷:吃完酸的(比如橘子、可乐),30分钟内别刷牙——这时候牙釉质刚被酸软化,刷牙会加重磨损;
- 冷热刺激“慢半拍”:喝冷饮用吸管,热食分小口吃,别冷热交替(比如刚喝冰奶茶又喝热咖啡);
- 硬东西别直接咬:坚果、骨头这类硬东西,先切碎再吃,别用牙直接“啃”。
第三道防线:需要专业帮忙时别犹豫
- 脱敏产品要坚持:含硝酸钾的脱敏牙膏得用够4周才有效,含氟的产品能增强牙面保护力;
- 缺口深了要补:如果牙脖子的缺口超过1毫米,找医生用树脂材料补起来;
- 磨牙要戴“保护垫”:睡觉磨牙的人,让医生定制咬合垫,减少牙齿的磨损。
这些情况,赶紧找牙医!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别自己扛,及时去看医生:
- 刺激去掉后还疼超过30秒(比如喝冰饮料后,疼了半分钟还没好);
- 单颗牙齿一直隐隐作痛;
- 牙龈红肿出血超过10天;
- 用了脱敏产品2个月还是没改善。
牙齿敏感不是“小毛病”,是身体在提醒你口腔出问题了。只要做好日常护理,再加上医生的专业帮助,大多人几个月就能明显好转。平时养成科学的口腔习惯,有问题及时找专业指导——好好护牙,才能避免“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的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