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如果发现牙齿之间突然出现缝隙,或者原本的缝隙越变越大,要警惕可能是这三类常见问题在“搞事情”。
一、邻面龋:藏在牙中间的“蛀虫”
邻面龋是长在两颗牙中间的龋坏,刚开始几乎没感觉——因为龋坏位置在牙齿邻接面,藏得很隐蔽。但随着龋坏加深,会破坏牙齿之间的紧密接触,慢慢就会出现牙缝变大、总塞牙的情况;等龋洞烂到牙本质层,吃冷的热的会觉得酸或者疼;要是不管它,还会发展成牙髓炎,到时候牙髓就坏得没法恢复了。
应对方案:
- 用牙线剔牙时,如果感觉牙线卡在两颗牙中间拉不动,可能是邻面龋的信号;
- 如果看到牙齿侧面有黑褐色的斑点或凹陷,赶紧去看牙医;
- 平时用含氟牙膏能让牙釉质更抗酸,但已经形成的龋洞没法靠牙膏“补好”;
- 医生一般会把龋坏的部分磨掉,再用树脂材料补上。
二、阻生智齿:歪着长的“推牙小能手”
下颌的第三磨牙(也就是智齿)如果长的角度比正常偏了15度以上,就是阻生智齿。要是智齿歪了45度以上,它的牙冠会一直压着前面那颗牙的牙根,时间长了会把前面牙的牙根“吸”坏,还会改变牙槽骨的形状。这类人还容易得冠周炎,会张不开嘴,严重的甚至会引起脸肿、间隙感染。
处置要点:
- 拍曲面断层片能清楚看到智齿的牙根形状,以及和前面牙齿的关系;
- 拔完智齿要严格按医生说的护理伤口;
- 如果正在发炎(比如肿得厉害、疼得受不了),得先消炎,等炎症消了再拔牙;
- 拔完24小时内别漱口,也别吃太烫的东西。
三、慢性牙周炎:悄悄“吃掉”牙床的“隐形杀手”
慢性牙周炎会慢慢破坏牙齿周围的支撑组织,典型表现是牙龈下面形成“口袋”(牙周袋)、牙槽骨被吸收、牙龈萎缩。医生用探针检查时,如果牙周袋深度超过3mm,牙龈附着丧失超过2mm,就能看到明显的牙缝了。40岁以上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炎还会进展得更快。
干预措施:
- 每年做1-2次全面的牙周检查;
- 医生会用专门的牙周探针定期监测牙周袋的深度;
- 中重度牙周炎需要做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把牙龈下面的牙结石和细菌刮干净;
- 治疗后每3-6个月要复查一次,做牙周维护。
紧急情况识别标准
出现以下任一症状,赶紧去看牙医:
- 突然特别疼,牙龈还鼓包流脓(可能是急性根尖周炎或冠周炎);
- 牙齿晃得厉害(Ⅱ度以上松动),一咬东西就疼(可能是急性牙周脓肿);
- 小孩乳牙突然出现牙缝变化(比如原本没缝突然有缝,或者缝变大),可能影响恒牙发育。
预防性护理方案
- 好好清洁牙齿:每天用牙线或牙缝刷清理牙齿之间的缝隙,用电动牙刷的话,配合巴氏刷牙法(把牙刷毛斜45度放在牙龈沟里,小幅度震颤);
- 用对辅助工具:可以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能抑制细菌繁殖;
- 定期检查洗牙:每6-12个月做一次牙周检查和全口洁治(洗牙);
- 注意饮食和习惯:少吃精制糖(比如蛋糕、奶茶),吃饭时两边牙齿交替嚼,别总用一边。
牙缝异常一定要先找牙医确诊,再制定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如果出现牙龈一直出血、脸肿或者发烧,24小时内要赶紧去急诊。千万别自己用什么材料填牙缝,反而可能加重牙髓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