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是生活中很常见的骨科问题,简单说就是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里面的髓核组织跑出来压迫到神经根。根据2023年《中华骨科杂志》的统计,我国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已达18.7%,而且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开始得这个病。它的表现很有特点:首先是下腰部的深部钝痛,持续疼,活动时更厉害,咳嗽、打喷嚏都会让疼得更明显;然后是神经异常症状,比如单侧下肢有放射性麻木、感觉不对或反射变弱,约82%患者会出现一条腿像电击一样的疼;还有检查时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高达93%,做影像学检查能看到椎间孔狭窄或椎间盘信号有变化。
生活里很多习惯都会诱发腰椎间盘突出,得重点注意:1. 不当负重姿势,比如蹲着干活时膝关节压力是平时的7倍,腰椎往前弯超过45度,椎间盘压力会突然升高;2. 总用一边肩膀扛东西,研究显示持续单肩负重会让腰背肌力量两边差23%;3. 不良坐姿,比如窝在沙发里“葛优瘫”,会让腰椎的生理曲度消失,椎间盘压力增加50%;4. 头总往前伸,头部前倾15度时颈椎负荷会加到27公斤,连带腰部也受影响;5. 缺乏核心肌群训练,没锻炼的人椎间盘退变速度比别人快1.8倍。
治疗得按循证医学原则分步骤来:首诊患者优先用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物理牵引等,研究显示规范保守治疗有效率能到85%;如果症状持续超过6周,就可以启动康复治疗,结合麦肯基疗法和核心肌群训练;要是诊断不清楚,得完善神经传导检测或者MRI检查;高龄患者重点做疼痛管理,可以用经皮椎间孔镜减压这样的微创技术;手术治疗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主要是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损害、马尾综合征,或者保守治疗没用的患者才考虑。
预防要建立三级防护机制:初级预防聚焦行为干预,搬重物时用“屈髋屈膝”的标准动作,别让脊柱旋转着负重;二级预防强调工作场所改造,推荐用升降工作台和人体工学椅,保持“三垂直”的坐姿;三级预防注重功能康复,推荐游泳、普拉提等低冲击运动,每天做30分钟有氧训练能促进椎间盘的营养供应。睡眠方面建议选中等硬度的床垫,维持脊柱的自然生理曲度。
大家对腰椎间盘突出还有不少误区得澄清:不是有椎间盘突出就一定要手术,只有10%-15%的患者需要开刀;MRI显示的椎间盘退变是正常生理变化,不等于有病;适度运动能改善椎间盘代谢,推荐每天做核心稳定性训练;要是出现下肢放射痛,先做神经功能评估,别盲目推拿,避免神经损伤风险。2022年《脊柱外科杂志》的研究证实,规范化的运动疗法能让复发风险降低40%。
总的来说,腰椎间盘突出是常见但可防可治的问题,只要我们了解它的特点,避开诱发因素,做好预防,科学治疗,就能保护好腰部健康,减少它对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