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别拖及时干预防颌骨受损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11-15 09:25:32 - 阅读时长2分钟 - 973字
系统解析牙根尖周炎的病理发展、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强调根管治疗的核心地位,结合最新临床指南提出科学预防方案,帮助公众识别口腔感染风险并建立规范就医意识。
牙疼根尖周炎口腔健康咬合痛牙齿松动根管治疗抗生素牙髓感染牙龈肿胀口腔科炎症扩散牙根尖病变牙齿外伤牙科急诊定期检查
牙痛别拖及时干预防颌骨受损

牙齿硬组织(比如牙釉质、牙本质)受损后,会成为细菌入侵的“通道”。如果蛀牙(龋坏)穿破了牙本质,细菌会顺着根尖孔跑到牙根周围的组织,引发免疫反应。据临床数据,没治的牙髓炎患者里,约68%会在3-6个月内发展成根尖周病变。另外,外伤导致的牙周膜损伤,也可能引发无菌性炎症,这类情况占急性就诊病例的12%-15%。还要注意,根尖周组织的淋巴液流动方式,会让炎症容易穿破骨膜形成脓肿。

临床表现的分级识别

初期主要是“自己就疼”的钝痛,咬东西时更疼,咀嚼压力越大,疼得越厉害。发展到中期,牙龈和脸颊之间的沟会变平,肿起来的地方摸着有波动感,用针管能抽出脓液。约25%-30%的患者会有全身症状,比如37.5℃-38.5℃的低热,血常规显示白细胞稍微升高。如果是下颌后面的牙齿感染,可能扩散到翼下颌间隙,导致张嘴张不到3厘米,吞咽也困难,这时候要小心纵隔感染的风险。

规范治疗的三大原则

  1. 根管治疗:根管治疗是核心,用现代技术(比如镍钛器械加超声冲洗)处理,临床治愈率能达到89%-93%。治完要定期拍X线片,看牙根周围的阴影有没有缩小。
  2. 急性期处理:急性期要及时引流,打开牙髓腔把脓液放出来,必要时切开牙龈排脓,这样能快速降低组织里的压力,缓解疼痛。
  3. 抗菌药物应用:如果有全身症状(比如发烧、乏力),需遵医嘱使用抗菌药物,具体方案要听医生的。

预防体系的构建策略

基础预防要做到“2×2”:每天用巴氏刷牙法刷两次牙,每次刷够时间,还要用牙线清洁牙缝。高风险人群(比如容易长蛀牙的人、正在做正畸的人),建议每4-6个月做一次CBCT检查。牙齿外伤后,黄金处理时间是1小时内,用专门的保存液(比如平衡盐溶液)能保持牙周膜细胞的活性。有研究显示,规范的预防能让根尖周炎的发病率降低62%。

就诊时机的把握要点

如果牙痛持续超过24小时,要当成口腔急症处理;要是脸肿了或者张嘴困难,得马上看医生。别自己乱吃止痛药,会掩盖病情;拖久了不治疗,根尖周的病变范围会越来越大。研究发现,发病72小时内就治疗的人,根管治疗的成功率比拖延的人高27%。

口腔健康要靠“三级预防”:日常护理挡住致病因素,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已经感染的牙齿要规范治疗。根尖周炎的病理过程是不可逆的,早干预才能避免颌骨被破坏。大家要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把口腔感染消灭在刚萌芽的时候。

大健康

猜你喜欢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