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是一种会慢慢破坏牙周组织的疾病,病情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一开始可能只是牙龈有点红肿、容易出血,但如果没重视,慢慢会出现牙周袋、牙槽骨吸收这些问题,严重的还会让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现在研究已经证实,牙周炎和全身疾病是互相影响的——它的炎症因子会通过血液跑到身体其他地方,影响整体健康。
临床表现与早期预警
牙周炎的症状会随着病情发展变化:初期的时候,牙龈容易出血(比如刷牙、咬苹果时),颜色变深红、肿胀,摸起来不如健康牙龈坚韧;等到病情进展,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隙(牙周袋)会变深(超过4毫米),牙龈附着的位置会往下退(超过3毫米),牙槽骨吸收也会超过牙根长度的1/3;如果体检发现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这些指标异常,也要留意是不是牙周炎在“搞事情”。据统计,我国35岁以上人群里,46.8%都有牙周炎,其中78%的人没及时去看医生。还有个常见现象:牙龈退缩会让人感觉“牙齿变长”,这和牙槽骨吸收有关,一般牙槽骨吸收2.3毫米左右,就能看出牙齿“变长”了。
多维度治疗体系
不同阶段的牙周炎,治疗方法不一样:基础治疗阶段主要是清除牙石和菌斑——比如用超声波洗牙龈上的牙石,再用手动刮除牙龈下的牙石,尽量把这些“脏东西”清干净;还可以用氯己定含漱液帮助抑制菌斑。如果病情更严重,可能需要手术:有垂直型骨吸收的患者,可以做引导组织再生术,术后6个月左右能长出一些新的骨;要是牙龈退缩影响外观或敏感,做牙周整形手术能覆盖65%左右的牙根面。还有一些辅助治疗,比如半导体激光可以减少牙周袋里的有害细菌;冲牙器每天用(水压调在50-90psi),能减少邻面的菌斑。
日常护理科学方案
日常护理要讲究方法,才能真的有效:刷牙时用巴氏刷牙法,把牙刷斜45度伸进牙龈沟,能清掉78%的龈上菌斑;旋转振荡式电动牙刷比手动的清菌斑效果好23%左右。邻面清洁也很重要:每天用牙线能降低30%的牙周炎风险,完全不用担心会把牙缝弄宽;如果邻间骨吸收超过3毫米,用牙缝刷更有效,清洁效率能提高50%。还有一些化学辅助:含茶树油的漱口水能抑制牙龈下菌斑形成;用含1450ppm氟的牙膏,配合再矿化剂,能减少牙本质敏感。
预防干预策略
预防牙周炎要分情况做:定期检查维护很关键——低风险的人每年查1-2次牙周;中重度患者每3个月就要维护一次。行为习惯也要改:戒烟能让牙周破坏的速度慢50%,建议把戒烟加入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如果能把糖化血红蛋白降1%,牙周炎进展的风险就能降25%。特殊人群更要注意:孕妇雌激素水平高,牙龈炎症会加重32%,得更仔细护理;种植体周围炎每年有18%的人会得,要专门做维护。
坚持规范维护的患者,5年复发率只有12%,比不坚持的人(67%)低很多。建议大家学一点简单的自我监测方法,比如感觉牙周袋变深(超过4毫米)或者牙龈附着的位置又退了1毫米时,要赶紧去医院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