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萎缩是常见的口腔问题,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约60%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龈退缩。它不仅影响牙齿美观,还可能引发牙本质敏感(比如吃冷热酸甜时牙齿发酸)、蛀牙风险增加等继发问题,需要大家重视。
病因分析与风险因素
牙龈萎缩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机械性损伤:使用硬度超过中毛的牙刷,牙龈损伤风险会增加40%;横向刷牙造成的机械磨损,占牙龈损伤病例的32%;用牙签剔牙不当,也会对牙龈造成局部创伤。
- 炎症影响:约75%的牙龈萎缩病例与牙周炎相关。牙周袋形成的慢性炎症会破坏牙齿周围的支持组织,进而导致牙槽骨吸收、牙龈退缩。
- 解剖异常:天生牙龈组织薄弱的人,患病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3倍;牙齿扭转、错位等排列异常导致的咬合创伤,也会加速局部牙龈萎缩。
诊断评估方法
临床诊断主要通过以下手段进行:
- 牙周探诊:用带刻度的牙周探针测量牙龈退缩程度,需记录牙齿颊侧、舌侧各6个位点的数值。
- 影像学检查:锥形束CT(CBCT)可精确评估牙槽骨吸收的形态和程度;新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能将软组织分辨率提升至15微米级别,看得更清楚。
- 症状评估:包括用冷空气刺激测试牙本质敏感、测量牙周袋深度(超过3mm具有临床意义)、评估临床附着丧失等量化指标。
分级治疗方案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阶梯式治疗:
- 基础护理:推广改良巴氏刷牙法,能使牙龈损伤率降低50%。建议使用软毛牙刷(尼龙丝直径≤0.18mm),配合牙缝刷或冲牙器清洁邻面牙缝。
- 手术治疗:对于退缩超过3mm的中重度病例,可采用结缔组织移植术联合生长因子应用。临床研究显示,术后6个月牙龈覆盖率达82%,但需严格把握适应症。
- 病因矫治:牙齿排列异常者需进行正畸调整,消除创伤性咬合力;佩戴活动义齿的人应每半年调整卡环松紧度,避免局部压迫牙龈。
预防保健策略
建立三级预防体系对控制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 一级预防(日常预防):全民健康教育要普及正确的刷牙方法,推荐使用含氟牙膏(氟离子浓度1000-1500ppm),每天刷牙2次,每次至少2分钟。
- 二级预防(高危干预):牙周炎患者等高危人群应每6个月进行牙周检查,包括牙周探诊、菌斑指数检测等;牙周维护治疗可使牙龈健康度提升40%。
- 三级预防(控制进展):针对已发生萎缩的人群,可选用含钾离子或纳米羟基磷灰石成分的抗敏感牙膏,配合低能量激光治疗(LLLT)改善局部微循环。
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3年最新研究表明,脱矿冻干骨基质等生物活性材料在促进牙周组织再生方面展现出应用潜力;低能量激光治疗联合常规牙周治疗,可使牙龈炎症指数降低28%。组织工程技术和生长因子应用为牙龈再生研究提供了新方向,但这些方法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需进一步验证长期疗效。
总之,牙龈萎缩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日常正确护理、定期口腔检查到针对性治疗,早预防、早干预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虽然目前有一些新的研究方向,但做好日常口腔保健仍是预防和管理牙龈萎缩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