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正畸治疗效果,有牙周炎的患者需遵循科学规范的治疗流程。研究发现,若牙周炎未得到控制就进行牙齿移动,会加速牙周支持组织破坏,增加牙齿松动、脱落的风险。完整的治疗流程包含三个关键阶段:
阶段一:牙周组织全面评估
牙周健康程度决定正畸能否开展,需通过系统检查明确状态。专业评估主要看四个核心指标:
- 牙周探诊检查:用专用探针测量牙周袋深度,若深度持续超过4毫米且探针碰到牙龈会出血,提示炎症仍在活跃;
- 附着丧失检测:记录临床附着水平(即牙龈与牙齿的附着位置),能反映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程度;
- 影像学评估:通过全景片或CBCT扫描,分析牙槽骨吸收量,判断剩余牙槽骨是否能支撑牙齿;
- 牙齿松动度分级:用0-3度的标准评估牙齿稳定性。
此外需检测牙周致病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等),便于针对性治疗;若有牙齿咬合力过大的情况,医生会检查“早接触点”,为后续调整咬合做准备。
阶段二:个性化矫正方案设计
现代正畸技术通过创新手段降低风险,主要特点包括:
- 微螺钉支抗系统:在颌骨内植入小螺钉作为力学支点,将力直接作用于骨头,减少邻牙的不必要移动;
- 自锁托槽技术:相比普通托槽,摩擦阻力降低40%,牙齿移动更高效、舒适;
- 数字化隐形矫治:用3D建模精准控制牙齿移动,每一步移动幅度不超过0.25毫米;
- 分牙技术应用:将咬合力分散到多颗牙齿上,减轻单颗牙的牙周负担。
治疗周期建议18-24个月,每4周复诊一次,方便及时监测牙周反应。研究显示,采用分牙技术的患者,牙槽骨吸收率比传统方法低18%。
阶段三:持续性牙周维护体系
需建立三级防护机制保障长期效果:
- 机械清洁:用牙周专用牙刷搭配牙缝刷,菌斑清除效率比普通刷牙高60%;
- 化学辅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氯己定类漱口水;
- 生物调控:根据牙周状态补充益生菌(如唾液链球菌K12株)。
维护频率需结合牙周风险调整:
- 高风险(牙槽骨吸收>50%):每3个月做专业牙周维护;
- 中度风险:每6个月维护一次;
- 低风险:每年常规检查即可。
特殊人群治疗策略
不同年龄群体需调整方案:
- 中老年患者(40岁以上):建议联合骨增量技术(如釉基质蛋白凝胶),采用间歇性加力法,配合低能量激光治疗;
- 青少年患者(14-18岁):此阶段牙槽骨改建活跃,可适当调整牙齿移动速度,但需注意青春期激素波动易引发牙龈炎,建议用正畸牵引装置训练唇肌力量。
治疗过程中需定期复查牙周指标,动态调整方案。若牙槽骨吸收严重,需先完成牙周基础治疗,再启动正畸。所有方案均需在口腔科医生指导下实施,确保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