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是呼吸系统的第一道关口,它通不通气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如果总在晚上鼻塞,得留意鼻窦可能出了问题。鼻窦黏膜发炎会让鼻窦开口变窄,再加上躺卧时的体位变化,双重因素容易导致夜间鼻子不通气。
鼻塞为啥会“缠上”你?
鼻窦本来有过滤、加湿和调节空气温度的作用,一旦黏膜发炎,这些功能就会乱套。躺平的时候,重力会让鼻腔分泌物不容易流出来,鼻甲还会因为静脉血回流增多而肿胀,通气空间就更窄了。有影像学研究发现,姿势一变,鼻腔能通气的面积差别还挺大。
不同鼻塞,症状藏着“ clues(线索)”
如果鼻塞老不好,可以通过症状先大致区分原因:
- 感染型:有黄/绿色脓鼻涕、脸胀疼,而且超过普通感冒的时长(一般感冒1周左右能好);
- 过敏型:突然打一串喷嚏、鼻子痒,发作和特定季节(比如春天)或接触物(比如尘螨、花粉)有关;
- 非过敏炎症型:对温度、湿度变化敏感(比如一进空调房就鼻塞),但找不到明确的过敏东西。
临床数据显示,鼻塞超过3个月的人,鼻子结构出问题(比如鼻中隔偏曲)的概率会明显升高,这时候需要做鼻内镜检查确认。
在家这样做,能缓解鼻塞
找医生治疗前,试试这些方法先减轻症状:
调整睡姿:半躺30度角睡最好——既能帮分泌物流出来,还能维持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避免胃酸反流刺激鼻腔);
控制环境温湿度:家里湿度保持在40%-60%,鼻腔里的纤毛(帮着排分泌物的“小刷子”)能更卖力工作。还要定期打扫,减少尘螨之类的“潜在麻烦”;
用生理盐水洗鼻子:用接近体温的生理盐水规律冲洗,能把分泌物冲出来。临床试验发现,坚持洗鼻子能明显减少鼻塞急性发作的次数;
调整饮食:有些人体质敏感,少吃点乳制品后,鼻子里的黏液没那么稠了,但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得自己试着调整。
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有下面这些情况,别拖着,立刻去医院:
- 鼻塞超过2周都没缓解;
- 一直头痛,或者突然闻不到味道了;
- 发烧老不退,或者孩子出现行为变化(比如变得烦躁、不好好吃饭)。
治疗得“对因下药”:急性细菌感染要听医生的用抗生素;慢性鼻塞可能需要综合治疗(比如局部喷药加物理治疗)。记住,所有药物都得遵医嘱,别自己乱买。
长期预防,做好5件事
要让鼻塞少复发,得从日常习惯入手:
- 温度过渡:别突然从热环境跳进冷环境(比如夏天直接冲空调房),先适应一会儿;
- 稳定湿度:用湿度计测着,保持家里湿度在合适范围;
- 坚持运动:每周3-5次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能增强鼻腔黏膜的抵抗力;
- 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这些营养素够,别挑食;
- 定期清洁:沙发、床单、地毯这些藏尘螨的地方要常打扫,减少“致病源”。
鼻腔健康是“持久战”——做好这些习惯,再定期留意自己的呼吸情况,才能让鼻子一直通通畅畅的。毕竟,能好好呼吸、睡个整觉,才是最实在的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