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发现月经颜色发黑时,第一反应都是“我是不是宫寒了”?这种深褐色甚至发黑的经血,确实容易让人联想到“寒气进了身体”,但其实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经血颜色主要和血液氧化程度、排出速度有关——就像切开的苹果放久了会变色,经血在子宫里停留时间越长,接触的氧气越多,颜色自然就越深。这可能和黄体期长短、雌孕激素波动、子宫内膜厚度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里,“宫寒”是一种证型(不是具体疾病),主要表现为怕冷、手脚冰凉、经期肚子痛、月经推迟、经血发黑等。核心原因有三个:一是气血运行不畅——低温会让血管收缩,子宫血流变少,经血排不出来;二是寒凝血瘀——冷环境会让血液变稠,容易形成小血块;三是肾阳不足——基础体温低,影响子宫正常工作。但要注意,中医诊断得“望闻问切”结合,不能只看一个症状就定“宫寒”,就像天冷不是人人都会感冒,体质不同结果不一样。
现在女性常说的“宫寒”症状,很多其实是生活方式闹的:比如长期吹空调,身体调节温度的能力变弱;为了好看穿露脐装、短裙,腰腹总受凉;压力大、焦虑,影响了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内分泌系统);还有久坐不运动,盆腔血液循环变慢。这些因素确实会影响月经,但主要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起作用,不是传统说的“寒邪进了身体”。
科学应对可以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观察记录——连续3个月记好月经周期、经量多少、有没有肚子痛之类的伴随症状,建立自己的健康档案;二是测基础体温——每天早上醒来没动的时候测体温,画成曲线,能了解排卵情况;三是必要时做检查——比如B超,看看子宫内膜厚度、血流怎么样。
经期尽量别喝冰的,但也不用非要天天热敷小腹。研究显示,适度做瑜伽、普拉提这类运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的效果比单纯保暖更好。如果经血发黑还伴有痛经,可以试试这些方法:经期喝杯红糖姜枣茶;艾灸关元、气海这些穴位;尽量22点前睡觉,跟着生物钟来。
但要警惕,如果同时出现经量突然变少、闭经或者肚子剧烈痛,一定要及时去查有没有器质性疾病——有研究说,大概15%的月经异常和甲状腺功能紊乱有关,这在普通体检里容易被漏掉。
还要走出几个误区:第一,颜色深不代表有病——经血颜色会随周期变化,第4、5天变深是正常的;第二,保暖要适度——捂得太厉害、出太多汗,反而会影响体温调节;第三,体质是可以改的——坚持3-6个月规律作息,大部分“宫寒”症状都会缓解。
其实可以把“宫寒”看成一种亚健康状态,不是疾病标签。与其焦虑着“驱寒”,不如先把生活方式调整科学。要知道,月经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如果异常持续超过2个月,一定要找专业医生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