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间,由于激素变化和生活习惯调整,很多准妈妈容易出现牙龈炎症甚至智齿感染,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自身舒适,还可能对胎儿造成影响,因此科学护理和及时应对非常重要。
为什么孕期口腔容易“闹脾气”?
怀孕后雌激素、孕酮水平升高,会让牙龈里的毛细血管变多、更容易渗液,牙龈对口腔细菌的反应也会更敏感;加上孕吐后可能不想刷牙,或频繁吃小零食导致口腔细菌繁殖加快,所以妊娠期牙龈炎发生率能达到60%-75%,智齿因为位置深、不好清洁,更易成为感染的“重灾区”。
日常护理怎么做?
1. 清理智齿盲袋
如果智齿周围的牙龈包形成了“小口袋”(盲袋),里面有食物残渣或分泌物,可以用37℃的生理盐水和3%过氧化氢溶液交替冲洗,压力要轻(别超过20kPa,像用花洒轻档那样),每次冲的量不超过20ml,两次间隔至少6小时,避免刺激牙龈肿起来。
2. 局部用药有讲究
可以用沾了0.2%氯己定溶液的牙周缓释凝胶抹在患处,能持续杀菌8-12小时;含碘的制剂若要使用,每周别超过3次,短期局部用不会影响胎儿甲状腺,但别大面积涂在伤口上一直不擦。
3. 刷牙和防护技巧
用改良巴氏刷牙法(牙刷斜45度刷牙龈沟),搭配超软毛牙刷(刷毛直径不超过0.15mm),每次刷2分钟;如果智齿附近的黏膜总被摩擦,能用医用蜂蜡做的保护膜,涂一层约0.5mm厚的,每6小时换一次。
孕期用抗生素要“挑对”
孕期抗生素不能随便用:
- 优先选:第二代、第三代头孢(比如头孢呋辛酯、头孢克肟),这些药在孕期用的安全性高,没发现明确致畸风险;
- 谨慎用:硝基咪唑类(比如甲硝唑)能不用就不用,实在要用也得避开胎儿器官分化期(孕3-8周);
- 绝对不能用:四环素、氟喹诺酮、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已经明确会导致胎儿畸形或有毒性。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有以下5种情况,说明问题可能加重,得及时就诊:
- 疼到没法忍: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测,疼痛超过7分(比如睡不着、吃不下),且常规方法没用;
- 脸肿得厉害:脸肿范围变大,或皮肤下有“握雪感”(皮下气肿)、按下去不回弹(凹陷性水肿);
- 张嘴/吃饭困难:张嘴小于2指宽(约3cm),或咽东西疼;
- 全身难受:发烧超过38℃不退,或验血发现白细胞特别高;
- 胎儿有异常:孕中晚期胎动突然变多/变少,或肚子有规律发紧(宫缩)。
生完再处理隐患
炎症消了之后,每4-6周去口腔科做专业维护,比如检查牙龈沟深度(不超过3mm)、测菌斑多少;平时能用0.12%氯己定含漱液漱口,能减轻牙龈炎症35%-42%;如果有长不出来的智齿(阻生齿),等生完3-6个月拍片子看看,再决定要不要拔。
总之,孕期口腔问题不能“忍”,日常做好清洁、选对护理方法,出现严重症状及时就医,产后再处理隐患,才能既保护自己又护好宝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