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治疗是通过力学方法调整牙齿和颌面形态的综合治疗,要想效果好,前期得做好多维度准备。从临床经验来看,完整的准备主要涵盖身体与口腔状态评估、心理预期调整、日常护理方案构建及饮食行为干预四个核心环节。
全身与口腔状态评估
正畸需要牙齿“生理性移动”,前提是患者全身代谢正常、牙周条件合格。全身检查要重点关注:血压如果持续超过160/100mmHg,得先去内科调理;有糖尿病的话,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2-3个月血糖水平)要控制在7%以下,不然高血糖会减慢牙周组织修复速度。
口腔局部检查更细致:用牙周探针测深度,若超过4毫米,得先做系统牙周治疗——有活动性牙周炎的话,正畸时牙槽骨吸收会更快。要拍全口牙片,排查埋伏牙、牙根异常等隐藏问题;邻面蛀牙必须先治好,再粘托槽,避免后期出现继发龋。
心理预期调整与配合度培养
现在正畸平均要1.5-2年,每个人情况不同,可能差3个月左右。建议用“阶段性小目标”管理:每3个月做一次牙齿数字化扫描,通过三维模型直观看移动进度。治疗中期可能遇到“平台期”(牙齿暂时移动变慢),可以记正畸日记,比如记录疼痛程度、口腔卫生情况这些量化内容,帮自己客观判断进展。
医患沟通要建立科学认知:牙齿移动速度和年龄、骨密度、矫治力大小都有关——成年人每天大概动0.3-0.5毫米,青少年快一点(0.8-1毫米)。让患者参与方案设计,用数字化模拟预览效果,能减少预期和实际的偏差。
日常口腔护理要点
正畸期菌斑控制要“分级清洁”:早上用含氟牙膏(氟含量1450ppm)+正畸牙刷,以45度角刷牙龈沟;晚上加用0.12%氯己定漱口水辅助杀菌。牙间隙刷用来清理托槽和结扎丝的缝隙,力度要轻(像摸鸡蛋的劲);冲牙器选脉冲模式,水压调50-70psi(中等力度),重点冲后牙区颊侧托槽边。
特殊工具要规范用:咬胶棒每天最多5次,每次咬30秒,重点咬后牙区没完全入槽的弓丝;正畸蜡能临时贴在磨嘴的托槽边,但要每天换,避免藏细菌。正畸牙刷每3个月换一次,刷毛磨得超过三分之一就赶紧换。
饮食行为干预
选食物要“避力避害”:别吃太硬的(比如冻水果、烤面包边,硬度超过70HRC),防止托槽脱落;别吃太黏的(比如糯米团、焦糖果,剪切强度超过120kPa),避免弓丝变形。脆的食物切成8毫米以下小块,用后牙嚼。
温度要注意:热食凉到55℃以下再吃,不然树脂粘的托槽会热胀出缝隙;酸性饮料(pH<4,比如可乐、柠檬水)用1毫米粗的弯吸管,让液体绕过前牙托槽。吃饭顺序推荐先吃蛋白质(比如肉、蛋)——在牙齿上形成保护膜,再吃碳水(比如米饭、面条)。
总之,正畸的成功不是只靠牙套,前期的身体检查、心理准备,治疗中的护理、饮食调整,每一步都影响效果。把这些环节做好,才能让牙齿移动更顺利,最终达到理想的矫治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