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没有碰到嚼东西费劲、张嘴张不大的情况?这可能是智齿冠周炎的典型表现。智齿是我们的第三颗磨牙,由于现代人颌骨比祖先短了约15%,牙齿退化跟不上,常常没足够空间正常长出来(也就是“阻生”)。据最新研究,约78%的成年人有智齿萌出异常的问题,25-35岁是高发年龄段。下面就来聊聊怎么应对智齿冠周炎。
为什么会疼?从解剖学说起
现代人的下颌骨比祖先短了约15%,智齿没足够空间萌出时,会和牙龈之间形成一个“盲袋”——这地方特别容易藏食物残渣和细菌。一旦免疫力下降(比如熬夜、感冒),变形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这些致病菌就会大量繁殖,引发急性炎症。约65%的患者首发症状是牙龈胀痛,30%的人还会伴随张嘴困难。
典型表现分三个阶段
- 初期(1-2天):牙龈红肿、隐隐作痛,嚼东西或碰到牙龈时疼得更明显,约40%的人同侧耳朵会跟着有放射痛;
- 进展期(3-5天):疼痛变成“一跳一跳”的搏动性疼,张口只能张2-3指宽,80%的人脸颊会肿起来;
- 严重阶段(5天以上):张口越来越困难,可能发烧(37.5-38.5℃),约15%的人下巴底下的淋巴结会肿大,摸起来发硬、疼。
家庭护理:黄金72小时要做好
急性期及时处理能快速缓解症状,试试这几招:
- 局部清洁:用0.12%氯己定含漱液,每天4次,每次15毫升,含30秒再吐掉,能减少盲袋里的细菌;
- 物理降温:用冰袋或冷毛巾间歇性敷肿的部位(每次15分钟,间隔1小时),降低局部代谢率,减轻肿痛;
- 饮食调整: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比如粥、汤、鸡蛋羹),别吃辣的、烫的、硬的,每天喝够1500毫升水,避免刺激牙龈;
- 体位缓解:尽量半躺着(45度左右),有助于减轻面部水肿,比平躺更舒服。
专业治疗:该去医院时别硬扛
如果在家护理72小时没好转,一定要及时找口腔医生:
-
急性期处理:
- 盲袋冲洗:医生会用3%过氧化氢溶液和生理盐水交替冲盲袋,把里面的食物残渣、脓液冲出来;
- 局部用药:在盲袋里涂2%碘甘油,每天2-3次,帮助消炎;
- 全身用药:遵医嘱用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布洛芬)缓解疼痛,或抗生素(比如阿莫西林)控制感染。
-
哪些情况需要拔牙?
- 一年发作2次以上(老复发);
- 影响邻牙健康(比如把旁边的牙齿顶坏、顶松);
- 引发面部间隙感染(脸肿得厉害,甚至蔓延到脖子);
- 正畸需要(矫正牙齿时需要腾出空间)。
-
微创拔牙的好处
- 超声骨刀辅助:精准去掉骨头的阻力,减少牙龈和牙槽骨损伤,出血少、恢复快;
- 翻瓣方式:根据智齿阻生的类型选梯形瓣或信封瓣,尽量缩小伤口;
- 术后护理:咬纱布30分钟止血,24小时内别用拔牙侧咀嚼,24小时后再轻轻刷牙漱口。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 定期筛查:18-25岁建议每2年拍一次口腔全景片,早发现智齿阻生的趋势;
- 正确刷牙:用改良Bass法(牙刷毛斜45度对着牙龈,小范围震颤),配合单束牙刷刷智齿周围,别漏掉后牙区;
- 清理牙缝:用牙间刷或冲牙器清理智齿和邻牙的缝隙,每天2次,比牙签更能深入清洁;
- 补充营养:每天吃够100毫克维生素C(比如一个橙子)和800毫克钙(比如一杯牛奶加一小块豆腐),增强牙周组织的韧性,减少炎症。
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别犹豫,立刻就诊:
- 张嘴小于2指宽(不到2厘米),没法正常吃饭、说话;
- 脸肿得越来越厉害,甚至眼睛都睁不开;
- 发烧超过38.5℃,浑身没力气;
- 吞东西费劲或说话不清楚(可能引发了更深的感染)。
最新研究显示,规范治疗后,急性症状3-5天就能缓解,但约40%的人会复发。建议急性期过了3个月再去拔智齿——这时候炎症消退,手术并发症能减少60%。每年做1-2次口腔检查,能早发现问题、早干预。
智齿问题像慢性病一样,得科学认识、规范处理。学会在家护理,再配合医生治疗,才能长久保持口腔健康。如果疼得一直不好或没法正常生活,赶紧找口腔专科医生帮忙才是最对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