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是很多人的“牙痛噩梦”,肿痛、发炎常让人坐立难安,但临床数据显示,不少人其实遭遇了“过度治疗”——约43%的智齿拔除病例存在术后并发症(如伤口感染、疼痛),这说明判断智齿要不要拔,得讲科学。
为什么智齿容易“闹事”?天生结构藏风险
智齿的问题,从“出生”就埋下了伏笔:它长歪的概率高达85%(美国牙科协会2023年数据),位置又太靠后,牙刷根本刷不到,清洁覆盖率还不到30%,食物残渣和细菌容易堆积,慢慢蛀成洞。更麻烦的是,智齿周围的牙龈沟(叫“龈袋”)常深达7毫米以上——正常牙龈沟只有2-3毫米,这么深的“缝隙”成了“细菌储库”,很容易引发冠周炎(牙龈红肿、疼痛)。急性发作时,局部炎症因子会暴涨到平时的18倍,直接导致脸肿、张不开嘴,连吃饭都困难。
这5种情况,建议拔智齿
出现以下征象,说明智齿已经“干扰生活”,建议手术干预:
- 咬合乱:智齿长歪超过30度,和对面的牙咬不到一起,甚至咬到牙龈,影响正常吃饭;
- 总塞牙:每天要用牙线挑3次以上塞在智齿缝里的食物,清理不干净;
- 蛀牙深:X光片显示龋洞快蛀到牙神经(距离不到2毫米),牙体缺损严重;
- 炎症反复:半年内犯了2次以上急性冠周炎,肿痛、发炎老发作;
- 连累邻牙:旁边的第二磨牙已经被带得蛀牙,或者牙槽骨开始吸收(说明智齿在“搞破坏”)。
符合这些条件,智齿可以留
不是所有智齿都要拔!如果满足以下要求,可考虑保守治疗(根据《欧洲口腔医学》2022年标准):
- 长得正:垂直歪度不到15度,已经萌出2/3(牙冠露出大部分);
- 能清洁:菌斑指数(PLI)低于1.2,平时刷牙能刷掉90%的细菌;
- 没损伤:蛀牙只在牙釉质表面(最外层),牙神经活力正常;
- 有用处:能当可摘义齿的“基牙”(支撑假牙),且牙周探诊深度不到3毫米。
别踩这些“拔牙误区”
临床常有人犯这3个错,得避开:
- 炎症期别拔牙:牙龈肿、疼的时候拔牙,干槽症(伤口剧烈疼痛、有腐臭味)概率会增加3倍,得先消炎再拔;
- 不是越年轻拔越好:18-25岁患者术后并发症比35岁以上少40%,但得结合智齿状态、全身健康综合评估,不是绝对;
- 别光看片子就怕:CBCT(锥形束CT)显示智齿靠近神经管,得结合三维坐标分析,不能单靠一张片子就说“不能拔”。
现在的微创拔牙技术能明显减少痛苦——用超声骨刀配合局部麻醉,术后疼痛评分(VAS)平均降低2.8分(评分越低越不痛),90%的人24小时内就能恢复正常进食,不用熬流食。
智齿要不要拔?按这几步判断
想制定个性化方案,建议走以下流程:
- 先做CBCT三维影像检查,看清智齿的位置、方向,以及和邻牙、神经管的关系;
- 查龈沟液里的炎症因子(比如IL-1β超过25pg/ml,说明炎症风险高);
- 用电子牙周探针测邻牙的牙槽骨吸收程度,看有没有被连累;
- 结合年龄、职业(比如需要常说话的工作)、全身状况(比如糖尿病、高血压)评估手术风险。
特殊人群要注意: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得控制在8.3mmol/L以下,不然容易感染;抽烟的人要提前3天戒烟,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关键提醒:个体化才是核心
智齿要不要拔,没有“标准答案”。建议每6个月拍一次全景牙片,动态监测智齿的变化。最终的诊疗方案,一定要由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根据系统检查结果制定——别信“经验之谈”,更别盲目跟风拔牙。毕竟,拔对了是解脱,拔错了可能遭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