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科学探索医药资讯

暗色丝孢霉病Phaeohyphomycosis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编码1F2F

关键词

索引词Phaeohyphomycosis、暗色丝孢霉病、暗色丝孢霉菌感染、皮下暗色丝孢霉病、皮下暗色丝孢菌脓肿、皮下暗色丝孢菌囊肿、全身性或侵袭性暗色丝孢霉病、大脑暗色丝孢霉病、暗色丝孢霉菌性脑脓肿、棕色真菌性脑脓肿、播散性暗色丝孢霉病
同义词phaeomycosis、pheohyphomycosis、infection by dematiacious fungi [phaehyphomycosis]、dematiaceous fungal infection
缩写phaeo、pheo

暗色丝孢霉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暗色丝孢霉病(Phaeohyphomycosis)是由一类具有色素沉着细胞壁的真菌(即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或系统性感染。致病菌包括甄氏外瓶霉(Exophiala jeanselmei)、皮炎外瓶霉(E. dermatitidis)、长穗离蠕孢(Bipolaris spp.)等暗色真菌(Dematiaceous fungi),可侵入人体形成肉芽肿性病变。本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糖尿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常通过皮肤破损直接接种感染。


病因学特征

  1. 宿主因素

    • 好发于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尤其是器官移植受体、HIV/AIDS患者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
    • 皮肤创伤、手术切口或医疗器械侵入是真菌感染的主要途径。
  2. 环境因素

    • 暗色真菌广泛分布于土壤、腐烂植物及水体中,温暖潮湿环境更易滋生。
    • 可通过创伤接触污染源或极少数情况下经呼吸道吸入孢子感染。
  3. 病原体特性

    • 致病菌在组织中呈暗色菌丝或酵母样形态,细胞壁含黑色素为其特征。
    • 黑色素可抵抗宿主氧化杀伤作用,促进真菌定植和侵袭。

病理机制

  1. 感染路径

    • 主要经皮肤黏膜破损处直接接种,偶见血行播散或吸入感染。
    • 眼部感染可因植物性外伤(如木屑刺伤)引发。
  2. 组织损害

    • 局部形成化脓性肉芽肿,镜下可见棕色分隔菌丝及炎性细胞浸润。
    • 皮下型表现为逐渐增大的无痛性结节,深部感染可累及骨关节(如足菌肿)或中枢神经系统(如脑脓肿)。
  3. 免疫反应

    • Th1型细胞免疫应答起关键作用,免疫功能正常者常表现为局限性感染。
    • 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者易进展为侵袭性感染。

临床表现

  1. 皮肤症状

    • 皮下结节最为常见(占70%),初期为无痛性硬结,后期可液化形成脓肿。
    • 皮损呈暗红色至棕黑色,表面可有痂皮或窦道形成,渗出物中可见黑色颗粒。
  2. 全身症状

    • 播散性感染可累及肺、脑、肝等器官,出现相应器官功能障碍。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表现为头痛、癫痫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死亡率可达30-70%。

参考文献:默沙东诊疗手册《Phaeohyphomycosis》, 赵辨主编《中国临床皮肤病学》, Revamped Medical Mycology (4th ed.),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2015《Infections Caused by Dematiaceous Fungi》.

关联真菌性肠感染指向它处
条目曲霉病1F20
条目胃肠蛙粪真菌病1F21
条目芽生菌病1F22
条目念珠菌病1F23
条目着色芽生菌病1F24
条目球孢子菌病1F25
条目耳霉病1F26
条目隐球菌病1F27
条目皮肤癣菌病1F28
条目真菌性足菌肿1F29
条目组织胞浆菌病1F2A
条目洛博芽生菌病1F2B
条目毛霉病1F2C
条目非皮肤癣菌性浅部皮肤真菌病1F2D
条目副球孢子菌病1F2E
条目暗色丝孢霉病1F2F
条目肺孢子虫病1F2G
条目赛多孢子菌病1F2H
条目孢子丝菌病1F2J
条目篮状菌病1F2K
条目伊蒙菌病1F2L
条目胎儿或新生儿真菌感染KA63
条目其他特指的真菌病1F2Y
条目未特指的真菌病1F2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