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蛙粪真菌病Basidiobolomycosis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关键词 索引词 Basidiobolomycosis、胃肠蛙粪真菌病、蛙粪霉菌引起的皮下毛霉菌病
展开 同义词 Subcutaneous mucoromycosis due to Basidiobolus ranarum
展开 胃肠蛙粪真菌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胃肠蛙粪真菌病(Gastrointestinal Basidiobolomycosis)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性疾病,由蛙粪霉菌属(Basidiobolus ranarum)引起。该病主要发生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中东和非洲地区。其特点是隐匿性起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胃肠道炎症及肿块形成,常累及结肠、回盲部或小肠。部分患者可伴有腹痛、肠梗阻或腹部包块,约30%病例合并皮肤或皮下组织感染。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正常儿童及青少年。
病因学特征
病原体 :
病原体为Basidiobolus ranarum,属毛霉目(Mucorales)腐生性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腐烂植物及两栖类动物肠道。
感染途径 :
主要经口摄入被真菌孢子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感染,孢子穿透肠黏膜后引发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偶见通过皮肤破损直接接种导致皮肤型感染。
易感因素 :
不同于其他毛霉感染,本病常见于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尤其是儿童。
长期质子泵抑制剂使用、糖尿病或腹部手术史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病理机制
组织侵袭模式 :
真菌通过黏附素与肠上皮结合后,形成特征性"Splendore-Hoeppli现象"(嗜酸性物质包绕菌丝)
引发Th2型免疫反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纤维包裹性肉芽肿形成
病理分期 :
早期:黏膜下层水肿伴菌丝浸润
进展期:透壁性炎症伴多核巨细胞反应
晚期:肠壁纤维化及浆膜面粘连
临床表现
核心症状 :
慢性腹痛 (60-80%):多位于右下腹,持续数月至数年
腹部包块 (40-60%):质地坚硬、边界不清,常误诊为肿瘤
肠梗阻表现 (30%):渐进性腹胀、呕吐、排便习惯改变
辅助特征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50%病例)
可伴发皮肤型病变(红斑性皮下结节或溃疡)
罕见全身播散(<5%)
参考文献 :
De Petris, G., et al. (2019). Epidemiological, clinical, histopathological, and therapeutic aspects of gastrointestinal basidiobolomycosis.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
aidoctor.world: 胃肠蛙粪真菌病
丁香园: 手术和抗真菌剂可有效治疗胃肠道蛙粪霉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