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南方及河南、山东等地遭遇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高温考验。从7月起,高温天气持续肆虐至8月中旬,长江中下游、河南、山东等区域成为“重灾区”。河南8月上旬经历了长达7天的高温,多地最高气温达35度以上,部分地区甚至飙到40度;山东自7月2日起,省气象台连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多地气温持续攀升,局部超过40℃。而且,此次高温呈现出白天酷热、夜晚闷热、体感温度超50℃的特点,昼夜温差小。气象部门分析,这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主导,厄尔尼诺现象也间接影响了气候,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高温“烤”验,谁是健康高危人群?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面临巨大挑战。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出汗散热,但这种环境会使散热效率大幅下降,核心体温升高,进而引发中暑。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症中暑。热射病作为重症中暑的极端表现,最为致命,患者体温可达40℃以上,还会出现意识障碍和多器官损伤,病死率高达50%-70%。结合山东、河南的高温数据,体感温度与实际气温的叠加,会加速病情恶化。 易感人群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 高危群体:婴幼儿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善;65岁以上老人代谢功能衰退;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体温调节能力差;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快递员等需在高强度体力活动下暴露于高温中。
- 风险场景:高温下连续作业超过2小时、无遮蔽环境运动、密闭空间作业等场景,热射病发生率较高。气象部门统计显示,高温时段(10:00 - 16:00)户外活动人群中暑概率较常温高3 - 5倍,夜间高温(夜温≥30℃)还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削弱机体耐热能力。
热射病防治,记住黄金四步法!
预防策略
- 环境控制:高温时段(10:00 - 16:00)尽量不外出,户外工作者每小时轮换休息,可使用冰袋、喷雾风扇等便携式降温设备。
- 生理调节:每小时分次补充200ml含电解质饮料,避免酒精和高糖饮料;穿着浅色、透气衣物,佩戴宽檐帽与太阳镜。
- 监测预警:家庭安装室内温湿度计,关注气象预警,如高温橙色预警需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急救流程
- 识别症状:普通中暑表现为头晕、乏力,热射病则有高热、无汗、抽搐症状,意识模糊是关键预警信号。
- 现场处置四步: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处,迅速用冰毛巾敷颈动脉、腋窝进行物理降温(避免冰水浸泡),清醒者口服淡盐水补液,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发病后30分钟内是黄金抢救时间。
- 错误操作警示:禁止给昏迷患者喂水,随意使用退烧药可能加重肝肾损伤。
特殊人群,定制专属防护方案
- 婴幼儿与老年人群:婴幼儿要避免单独留在车内或密闭空间,空调房保持26 - 28℃并使用加湿器;老年人每日监测血压与体温,家属每2小时探视独居老人。
- 慢性病患者管理:心血管疾病患者调整晨练时间至清晨或夜间,糖尿病患者注意高温引发的脱水性高血糖,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
- 户外工作者保障:企业提供盐汽水、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补贴,实行“做两小时强制休息15分钟”制度,配备包含体温计、冰袋、急救手册的中暑急救包。 本轮高温极端且持久,对健康影响深远。大家要结合个人防护与社会支持,通过“监测 - 防护 - 急救”三位一体策略降低风险,比如利用手机天气应用设置高温预警提醒,社区建立中暑急救志愿者网络。气象部门呼吁,减少非必要高温时段外出,共同保护脆弱人群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