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贵州花江峡谷大桥的无绳蹦极项目引发了广泛关注。该项目处于测试阶段,预计10月22日开放,体验者不系绳索,从20 - 50米高台跃下后落入160平方米的安全网,价格1600余元,比同桥有绳蹦极便宜。虽经沙袋测试验证安全网承重,但舆论聚焦其健康风险和监管问题。
蹦极健康风险知多少?
- 心血管系统风险大:自由落体瞬间加速度约10m/s²,会使血压瞬间升高20% - 50%,心率飙升到150次/分钟以上。隐匿性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参与,可能有致命危险。类似杭州千岛湖蹦极事件中,设备故障致参与者滞空,加剧心脏负荷引发急性心梗。
- 神经心理受冲击:突然失重会诱发眩晕、恶心,甚至短暂意识丧失,增加落地姿势失控致脊柱错位或关节损伤的概率。高空坠落的心理压力还可能引发急性焦虑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恐高症或心理脆弱人群风险更高。
- 物理冲击易受伤:安全网着陆时冲击力较大,若未屈膝缓冲,可能造成腰椎压缩性骨折、踝关节扭伤或肩部挫伤。75公斤沙袋坠落形变数据未公开,人体落地肌肉紧张可能加剧冲击传导。
安全网与设备藏哪些隐患?
- 材料结构有风险:安全网纤维长期使用会疲劳断裂,频繁承重加速老化。固定四角的锚点若因地质沉降或强风松动,可能局部撕裂。测试仅验证静态承重,未模拟极端天气动态负载。
- 操作维护存漏洞:液压下降装置故障,可能导致体验者滞留空中或急速坠落。类似杭州案例中,液压问题使参与者悬空数小时。景区自主的“沙袋测试”未通过第三方认证,无法确保与真实人体坠落力学等效。
- 监管空白责任难分:无绳蹦极未纳入《特种设备安全法》监管,安全网检测周期、最大使用次数无统一规范。事故发生时,景区与参与者责任划分有法律争议,类似李某胡蜂事件显示监管滞后会引发民事赔偿纠纷。
如何应对无绳蹦极风险?
- 个体筛查保健康:建议参与者提供近半年体检报告,排除高血压、冠心病、颈椎/腰椎病史。现场增设心率监测手环,实时预警异常指标(心率>140次/分钟或血压>140/90mmHg)。
- 操作流程要强化:强制开展15分钟安全培训,演示屈膝缓冲姿势、落地后呼吸调节方法。安全网设置分区域承重监测系统,实时显示最大负载量并限制参与人数。
- 行业监管需完善:推动制定《高空游乐项目安全网技术标准》,明确材料耐久性、最大承重系数、检测周期等指标。建立第三方强制检验机制,景区每季度由国家特检院对安全网进行破坏性抽样测试。推广“黑名单”制度,禁入曾发生事故的设备供应商。
无绳蹦极有刺激体验,但风险重重,个体、景区、监管三方合力才能平衡娱乐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