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梭子蟹蟹腮有粉色颗粒别慌,教你安全吃海鲜!

作者:蓝季动
2025-10-20 11:40:01阅读时长2分钟980字
梭子蟹蟹腮有粉色颗粒别慌,教你安全吃海鲜!
营养科食品安全梭子蟹蟹腮粉色颗粒茗荷海鲜高温烹饪寄生虫饮食安全处理方法选购指南家庭烹饪免疫缺陷者生食海鲜食源性疾病

内容摘要

梭子蟹蟹腮上的粉色颗粒是无害的茗荷,不会在人体内寄生或繁殖。高温烹饪15分钟以上可彻底灭活,确保饮食安全。选购时注意鲜活个体,处理时清除非食用部位,减少病菌附着。

2025年9月开渔季,浙江网友小沈处理市售梭子蟹时,发现蟹腮布满粉色蠕动小颗粒,以为是寄生虫,引发网络热议和食品安全恐慌。后经权威媒体和中科院海洋所专家证实,这些粉色生物是“梭蟹板茗荷”,对人体无害,烹饪后可安全食用。

茗荷无害!科学揭秘其生物学特性

茗荷属于甲壳动物门,是藤壶的近亲。幼体通过水流附着在梭子蟹鳃部,形成钙质外壳,但不吸取蟹体营养,靠水流中的浮游生物生存。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崔朝霞表示,茗荷与螃蟹是自然共生关系,和寄生虫的“寄生 - 宿主”关系不同,它不会在人体内寄生或繁殖。粉色颗粒是茗荷幼体特征,其钙质外壳密集附着在蟹腮时易被误认成寄生虫。显微镜下,茗荷体表有甲壳结构,和寄生虫的线状或囊状形态差异明显。 中国渔业协会专家周卓诚指出,茗荷蛋白质结构在100℃以上高温烹饪时会迅速变性凝固,其分泌物无已知毒素。家庭蒸煮15分钟以上就能彻底灭活,且茗荷主要附在需去除的蟹腮部位,正常食用不会进入人体消化道。沿海地区渔民长期食用野生梭子蟹,也没出现因茗荷引发的食源性疾病,证明其无毒。

认知误区大揭秘!对比茗荷与真实健康风险

调查显示,63%的受访者因蟹腮异常结构放弃食用梭子蟹,原因是蟹腮粉色颗粒与常见寄生虫(如裂头蚴)形态相似,加上社交媒体滥用“寄生虫”标签,导致茗荷与致病寄生虫概念混淆。 真正威胁健康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不少。副溶血性弧菌存在于生食或未熟蟹肉中,能引发急性胃肠炎,症状有腹泻、腹痛,潜伏期2 - 4小时。创伤弧菌在处理活蟹时,若手部有伤口易感染,死亡率达30%,需24小时内用抗生素治疗。异尖线虫幼虫主要在海产鱼类,梭子蟹体内少见,误食会引发胃壁炎症,需胃镜取出。沙门氏菌通过蟹体表污染进入体内,和烹饪不彻底有关。茗荷引发食源性疾病概率为0%,而生食海鲜引发寄生虫感染概率约0.02% - 0.05%,创伤弧菌感染致死率达30%。

海鲜安全秘籍!全流程防护指南请收好

选购梭子蟹时,选蟹壳青灰色、蟹腿硬挺的鲜活个体,别选腹部发软或有异味的。处理时,用尖头镊子清除蟹腮、蟹胃(三角形结构)、蟹心(位于背部)等非食用部位,减少茗荷残留与病菌附着,再用淡盐水浸泡10分钟杀灭表层细菌,最后用硬毛刷刷洗体表绒毛。 烹饪时,蒸煮温度要达100℃以上,500g以下蟹蒸12分钟,500g以上蒸18分钟,确保蟹肉完全变色。处理活蟹戴橡胶手套,防止被夹伤或划伤。 免疫缺陷者、肝病患者避免生食海鲜,烹饪时间延长至常规的1.5倍。孕妇及儿童优先选冷冻梭子蟹,冷冻能杀灭茗荷及幼虫阶段寄生虫。 梭子蟹蟹腮茗荷对人体无害,公众应建立科学海鲜食用认知体系,保障饮食安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重庆医学生自我针灸,医学教育规范之路在哪?
29岁空姐辞3.2万年薪陪母抗癌,肺腺癌早筛不能等!
马拉松新规实施,能否真正保障跑者健康安全?
何炅衰老焦虑引关注,个体与社会如何携手应对?
双眼皮埋线手术竟藏金属针,医美安全问题咋解决?
六成妈妈因哺乳不便减少外出,公共场所哺乳困境咋解决?
上海柚子自愈引热议,果胶护肠吃法大揭秘!
广东“复制粘贴脸”夫妻走红,“夫妻相”成因大揭秘!
兰州兰石医院‘喜报’事件暴露的医疗难题如何破局?
儿童CT检查新标准实施,到底好在哪?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