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暖心救援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关注。2025年10月20日,在河南省某山区,一名女性游客登山时不慎踝关节扭伤被困。25岁青年李某见状,在无专业救援装备的情况下,背着伤者徒步约3公里下山,耗时近2小时将其成功送医。该事件经媒体转载后,网友纷纷点赞李某的勇敢行为,同时也呼吁大家关注户外运动安全知识。
踝关节扭伤,你真的了解吗?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外侧韧带群承受主要压力,内侧三角韧带相对强韧。崴脚多因足部内翻或外翻,导致韧带过度拉伸或撕裂,严重时会骨裂或韧带完全断裂。受伤后1小时内,局部毛细血管破裂,会出现肿胀和炎症反应,此时若强行行走,会加重微血管损伤,延长恢复时间。
很多人在崴脚后存在错误处理行为。继续行走可能引发慢性踝关节不稳,发生率约20%;热敷或揉捏会加速组织液渗出,让肿胀加剧;错误包扎,过紧阻碍血液循环,过松则无法限制关节活动。正确的急救原则是RICE:立即停止活动,用冰袋或冷饮包裹毛巾敷于患处,每次15 - 20分钟,间隔2小时,持续48小时;用弹性绷带适度包扎;将脚部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
山野崴脚风险大,如何应对?
山路不平、碎石松动、植被覆盖导致视线受阻,以及非专业登山鞋防滑性不足、鞋底厚度不均,都是崴脚的诱因。单独行动、注意力分散、未携带急救包等行为,也会增加崴脚风险。
为预防崴脚,建议穿着高帮防滑登山鞋,鞋带系至踝关节上方;使用登山杖分散身体重量;提前规划路线,避开湿滑路段。同时,要携带包含止血绷带、弹性绷带、冰袋、止痛药的急救包,以及卫星电话或GPS定位器。
非专业救援有风险,科学施救怎么做?
无专业装备背负伤者,可能造成二次损伤,长时间负重行走易让救援者体力透支,未评估伤情直接搬运还可能掩盖骨折症状。
施救时,要先触摸足背动脉确认血流,观察足趾活动能力排除神经损伤,询问疼痛程度(VAS评分>7分需高度警惕骨折)。转移伤者时,可用简易担架或树枝固定伤肢,背负时保持伤者足部高于心脏,每隔15分钟检查皮肤温度与颜色,优先联系专业救援队。若出现足部发紫、足趾麻木、剧烈疼痛,应立即拨打120并告知疑似骨折,转运途中持续冰敷,禁止热敷或按摩。
登山前做好这些准备,让你更安全!
登山前,要准备好防滑鞋、登山杖、防水背包等装备,以及止痛药、消毒纱布等药品,还要打印纸质地图、告知亲友行程、携带应急联系卡。团队出行时,至少2人同行,每30分钟清点人数与装备状态,指定1人负责医疗包管理,提前学习基础急救技能。
景区应将踝关节扭伤急救纳入安全宣传,设置警示标识与急救站;社区可推广“登山安全课程”,培训心肺复苏、骨折固定等技能;还可建立山地救援志愿者网络,配备专业担架与通讯设备。
该事件提醒我们,户外运动要重视安全教育,掌握急救知识,做好健康准备,提升风险意识和急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