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一个身高175cm的人,体重到了179斤,看似只是数字超标,实则藏着不少健康隐患。根据《柳叶刀》的全球肥胖研究,中国成人超重率已达34.3%(每3个人里就有1个),而肥胖相关疾病还在以每年8%的速度增加。这种体重超标对身体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心血管系统:心脏越跑越累,血管悄悄变硬
心脏像永不停歇的“泵”,额外的脂肪会让它越跑越累——体重增加越多,心脏得更用力才能把血液送到全身。尤其是肚子上的脂肪,会释放炎症因子,慢慢把血管壁“泡”得变硬变窄(也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美国心脏协会的数据显示,BMI≥28(比如175cm、179斤的人,BMI约30)的人,得冠心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近3倍。长期下去,心脏肌肉会增厚、心室会扩张,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代谢系统:激素“乱发信号”,胰岛素“失效”
脂肪细胞不是“死肉”,会分泌抵抗素、瘦素这些激素帮着调节代谢。一旦脂肪太多(比如肚子上的肉堆起来),这些激素就会“乱发信号”,让胰岛素没法正常工作——胰岛素是帮身体降血糖的,要是它“失效”,血糖就会失控。《自然·代谢》的研究发现,肚子上每多1公斤肉,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就下降7%。这种紊乱还会引发脂肪肝,形成“脂肪多→代谢乱→更胖”的恶性循环。
关节:膝盖每天扛“270斤”,软骨慢慢“磨没”
膝盖承受的压力和体重直接挂钩:走一步,膝盖要承受1.5倍体重的压力——179斤的人,每走一步膝盖都要扛270斤左右。更糟的是,脂肪释放的炎症因子会加速软骨的分解(软骨是膝盖的“缓冲垫”)。临床数据显示,BMI≥30的人,做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概率是正常人的5倍多,很多人年纪不大就开始膝盖疼、走不动路。
呼吸系统:晚上睡觉“缺氧”,连脑子都受影响
脖子上的脂肪多了,会把气道挤得变窄——喉咙处的脂肪每厚1cm,气道就会窄30%。美国睡眠医学会的研究发现,重度肥胖的人,晚上睡觉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次数是正常人的12倍,也就是常说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睡着后会打呼、突然憋醒,长期缺氧不仅睡不好(第二天没精神),还可能影响记忆力、反应力,甚至增加中风风险。
针对这些风险,其实可以通过系统管理来改善:
- 算好“能量账”:吃的比消耗的少一点
可以用饮食日志(比如手机APP或手写)记下每天吃的东西(比如1碗米饭、1个鸡蛋)和动的量(比如走了30分钟)。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3》,每天让“吃的热量”比“消耗的热量”少300-500大卡(相当于少吃1碗米饭+1个鸡蛋,或者多走30分钟快走),这样既能慢慢减重,又不会饿到难受。 - 运动:既要“燃脂”,也要“增肌”
别只做跑步、快走这类有氧运动,要结合力量训练(比如深蹲、举哑铃、平板支撑)。研究显示,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每天30分钟,每周5天),再加上2-3次力量训练,能让内脏脂肪减少8%——内脏脂肪少了,代谢会更顺畅。 - 吃对:用“彩虹餐”帮身体“消炎”
试试“彩虹饮食法”:每餐吃5种颜色的蔬果,比如红的番茄、黄的玉米、绿的青菜、紫的蓝莓、白的莲藕。这些蔬果含有的维生素、花青素等抗氧化物质,能帮着减少脂肪带来的炎症反应,还能增加饱腹感,避免吃太多。
如果自己调整了一段时间没效果,一定要找专业医生或营养科帮忙:营养科可以用双能X线吸收法精准测体脂(看看脂肪长在肚子还是四肢),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如果BMI≥28,还伴有血糖高、血脂高等问题,医生会用“行为调整+饮食方案+运动指导”的组合方法,帮你慢慢把代谢拉回正轨。
最后要提醒的是:体重管理的核心不是“减到多少斤”,而是“让代谢变健康”。比如体脂率(尤其是肚子上的脂肪)比BMI更能反映健康风险,所以要定期量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哪怕只减5%的体重(比如179斤的人减9斤),也能明显降低得糖尿病、高血压的风险——这才是减重真正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