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蛋白常被误解为“营养针”,这种情况在老年群体中很普遍,但实际上它是处方药,主要用于应对急性失血性休克、严重水肿、大量腹水以及低蛋白血症这些情况。根据最新的《临床诊疗指南》,如果血清白蛋白浓度≥30g/L,补充外源性白蛋白并没有明确的临床获益。
三大高危人群:这些老人用白蛋白要谨慎
心血管高危人群:加重心脏负担的隐形风险
合并高血压或心衰的老人,输注白蛋白会增加心脏负担。20%的白蛋白溶液会在血管内滞留6-8小时,相当于给循环系统额外添加了血容量负荷。研究发现,这类患者输注后心衰加重的风险会高3倍多,临床更建议优先用利尿剂调控血容量。
肾脏代谢困境:给肾脏添额外压力
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FR<30ml/min),输注白蛋白后肾脏的清除能力会下降一半以上。多余的白蛋白会形成“蛋白超载”,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2023年《肾脏病学杂志》的研究证实,这类患者用白蛋白后,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风险会增加近五成。
血液系统异常:影响组织供氧的平衡
中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Hb<90g/L),输注白蛋白可能改变血液的流动特性。由于白蛋白占血浆胶体渗透压的75%-80%,过量输入会稀释红细胞浓度,导致组织供氧能力下降15%-20%,这种情况在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老人中更明显。
科学决策框架:五步评估再决定
- 看实验室指标:血清白蛋白<25g/L,同时伴有明显水肿或腹水;
- 评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40%,且没有急性心衰发作;
- 查肾功能:估算肾小球滤过率>45ml/min,且没有蛋白尿;
- 测血液参数:血红蛋白>100g/L,且红细胞压积在正常范围;
- 找病因:需排除营养不良、慢性炎症等能逆转的因素。
替代方案:更安全的选择
如果不符合白蛋白的使用条件,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 人工胶体:羟乙基淀粉的扩容效果和白蛋白相当,但费用能省60%;
- 利尿剂联合使用:呋塞米加螺内酯的经典组合,能有效减少液体潴留;
- 营养支持:通过口服或肠内补充优质蛋白,具体量要遵循医嘱调整;
- 病因治疗:比如肝硬化腹水患者,可采用特利加压素联合白蛋白的方案。
医疗决策建议
白蛋白的使用必须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还要做好这些步骤:
- 输注前:完成心脏超声评估、动态监测肾功能;
- 输注中:每小时记录血压、心率和尿量变化;
- 输注后:监测24小时出入量,次日复查电解质水平。
总之,白蛋白不是“营养补品”,而是需要严格掌握指征的处方药。老人尤其要注意,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用。不符合条件时,有很多更安全的替代方案可选。关键是要听专科医生的指导,全程做好监测,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