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鼻子周围有四对鼻窦——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它们是头面部复杂的含气空腔。当这些鼻窦发生炎症时,约65%的急性鼻窦炎患者会出现太阳穴区域的疼痛。这种疼痛不是“突然来的”,而是和解剖结构、压力变化、神经传导等多种因素有关。
鼻窦内的压力平衡被打破,是引发疼痛的基础原因。每个鼻窦都通过一个“小开口”(窦口)和鼻腔相通,维持里面的气压和外界一致。如果感冒(病毒感染)导致鼻窦黏膜肿胀,窦口就会被堵住,鼻窦里的气压变成“负压”——就像气球被捏紧后里面的压力变化。这种压力差会刺激鼻窦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再通过三叉神经的眼支、上颌支把疼痛信号传给大脑,这就是“压力性疼痛”的来源。
炎症物质的“化学刺激”会让疼痛更明显。如果是细菌感染,免疫细胞会释放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这类“炎症信号”,它们会持续刺激神经末梢,不仅让鼻窦局部疼,还可能通过神经反射让附近部位变得更敏感——比如本来轻轻碰一下不疼,现在碰一下就疼。另外,筛窦和额窦的神经有交叉支配,有时候疼痛的位置会“不准”,比如明明是筛窦发炎,却觉得太阳穴疼。
三叉神经的“信号混淆”,会让疼痛“跑错位置”。我们面部的感觉主要靠三叉神经,鼻窦的传入神经和面部其他部位的神经在三叉神经节“连在一起”,大脑有时候会“认错信号来源”——把鼻窦的疼痛当成是太阳穴的疼。比如额窦炎患者,明明是额窦里发炎,却会觉得前额有规律性的胀痛,很容易和偏头痛搞混。
不同鼻窦发炎,疼痛的“特点”不一样:额窦炎多是前额部的胀痛,早上轻、下午重(因为一上午的分泌物堵在里面,下午压力更大);筛窦炎常是内眼角深部的持续性胀痛(像有人在里面轻轻压着);蝶窦炎则可能引起头顶或后脑勺的隐痛(位置更深)。如果疼痛的同时还伴随鼻塞、流黄脓鼻涕,而且疼的程度会随体位变化(比如躺着或低头时更疼),就得高度警惕“是不是鼻窦炎犯了”。
治疗鼻窦炎要“一步一步来”:首先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把里面的分泌物、细菌冲出来,改善窦口的通气;然后可以用黏液溶解剂,帮助稀释分泌物,让它更容易排出来;如果明确是细菌感染,得找医生开抗生素(但不能自己乱买乱吃)。另外,就算症状缓解了,也得继续治疗4周以上,防止窦口黏住再堵(就像水管通了之后要再冲几天,避免再次结垢)。
要是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赶紧去医院”:持续性头痛超过72小时没缓解(普通感冒头疼一般2-3天会减轻)、发烧超过38.3℃(可能是感染加重)、视力改变(比如看东西模糊)或眼球运动障碍(比如眼球转不动)——这些可能是炎症扩散到眼眶或颅内的信号,不能拖。医生通常会用鼻内镜看窦口的情况,或者做鼻窦CT——后者能清楚看到黏膜增厚、里面有没有积液这些炎症表现,帮着明确诊断。
日常预防要“抓细节”:尽量让环境湿度保持在40%-60%(太干或太湿都容易刺激鼻腔),避免接触过敏原(比如花粉、尘螨)或刺激性气体(比如二手烟、油烟),定期用生理盐水洗鼻子(就像每天刷牙一样清洁鼻腔)。另外,别过度用血管收缩剂类的滴鼻液(比如有些“快速通鼻”的药),用多了会变成“药物性鼻炎”,反而会加重窦口阻塞——本来想通鼻子,结果越用越堵。
其实,只要明白这些“为什么”,就能更早识别鼻窦炎的信号——比如太阳穴疼伴随鼻塞、脓涕,赶紧用生理盐水洗鼻子,或者找医生看看,别等疼得受不了再处理。毕竟,鼻窦炎拖久了可能会变成慢性的,反复犯更麻烦。早发现、早调整,才能更快回到“鼻子舒服、头不疼”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