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引起的头痛、鼻塞或胀闷感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问题。想要缓解这些不适,得先搞清楚鼻窦的结构、疼起来的原因,以及怎么科学应对——下面从结构机制、炎症影响、居家方法、就诊时机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帮大家理清楚思路。
一、鼻窦的结构和疼起来的原因
鼻窦是鼻子周围的4个空腔(上颌窦、额窦、筛窦、蝶窦),每个都通过小开口和鼻腔相通。当感冒(病毒感染)或过敏时,鼻窦黏膜会肿胀,把开口堵住——窦腔里的空气出不去,压力就会升高。这种压力会通过骨头传导到三叉神经的眼支,所以很多人会觉得前额胀胀的、像压了块东西;如果炎症拖成慢性,黏膜下的神经末梢会变得更敏感,“疼”的信号会在大脑里形成“记忆”,就算炎症减轻,也可能总觉得隐隐作痛。
二、炎症怎么让神经更“怕疼”
鼻窦黏膜上有很多感觉神经纤维。当炎症发作时,身体会释放一些炎症因子(比如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这些因子会激活一种叫TRP通道的结构——它会让神经一直发送“疼”的信号,还会让大脑的痛觉中枢变得更敏感。研究发现,慢性鼻窦炎患者的“疼痛阈值”比健康人低约35%,也就是说:别人觉得“有点胀”的刺激,他们可能会觉得“很疼”,这都是神经“变敏感”导致的。
三、鼻窦炎为啥会连累全身
如果是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窦腔里的脓鼻涕中含有大量细菌代谢产物。这些物质被黏膜吸收后,可能引起全身炎症反应:比如血管内皮功能变弱,脑脊液循环的阻力增加15%~20%。所以患者不仅会头痛,还会觉得浑身乏力,有的还会发低烧。
四、居家能做的3个缓解方法
- 蒸汽吸入:每天用面罩式蒸汽吸入2次,温度控制在40~45℃(有点热但不烫)——能让鼻黏膜上的纤毛动得快30%(纤毛是帮着排分泌物的)。如果想加薄荷醇,浓度一定要低于1%,不然会刺激鼻子。
- 体位引流:早上起来试试“头低位引流”,颈肩放松——俯卧时头悬空10秒,再换侧躺交替进行,总共不要超过5分钟,帮着排窦腔里的分泌物。
- 鼻腔冲洗:用250ml 37℃的等渗生理盐水(和身体体液浓度一样),冲洗压力控制在20~25cmH₂O(差不多像轻轻挤瓶子的力度);建议用脉冲式冲洗器,每天冲2次就行。
五、这些情况一定要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信号,别硬扛,尽快找医生:
- 疼痛性质变了:原来钝钝的胀疼,变成一跳一跳的“搏动性痛”或刀割样疼;
- 眼睛周围肿:单侧眼周肿、按下去不凹,超过24小时还没消;
- 神经症状:一直闻不到味,或者看东西有重影;
- 发烧不退:体温超过38.5℃,吃了退烧药也没效果。
医生的治疗是“阶梯式”的:
- 初始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需遵医嘱)加物理治疗(比如蒸汽、冲洗);
- 若症状持续10天没好转、还流脓鼻涕,可能需要抗感染;
- 一年发作≥4次,得做鼻窦CT看结构有没有问题;
- 药不管用的话,可能会考虑“神经阻滞术”这种介入治疗。
六、日常要注意的细节
- 急性期别坐飞机:气压变化会让窦腔压力差变大3倍以上,更疼;
- 练“哼鸣呼吸法”:闭着嘴用鼻子慢慢哼唱,振动频率在100~200Hz(差不多像哼“嗯”的调子),每次5分钟;
- 定期热敷:用40℃的热毛巾敷鼻窦区15分钟,能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胀闷。
其实,鼻窦炎的不适虽然常见,但只要搞清楚原因、做好居家护理,再加上及时就医,就能有效控制。平时多注意生活细节——比如避免气压变化、坚持热敷、练习呼吸法,都能帮着减轻症状,让鼻窦更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