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出现肚脐周围胀胀的、隐隐作痛时,除了常见的消化不良,还得小心是不是肠道里有寄生虫在“搞事情”。寄生虫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伤害肠道健康:一是活动时刺激肠壁引发机械性不适;二是分泌的物质干扰肠道神经和微环境;三是长期偷吸营养导致吸收障碍。这些问题可能单独或叠加出现,得结合症状综合判断。
寄生虫感染的三大“搞事”方式
1. 机械刺激:肠壁被“折腾”得痉挛
寄生虫会用吸盘、钩齿之类的结构牢牢附着在肠壁上,还不停爬动、扭来扭去。这种物理刺激会让肠壁本能地收缩痉挛,就像有人在肚子里“挠”一样——虫体动得越频繁,肠道痉挛越厉害,所以会出现一阵一阵的腹痛,尤其是肚脐周围。
2. 生化干扰:肠道环境被“打乱”
寄生虫分泌的酶和代谢废物会破坏肠道里的正常环境,比如让肠道蠕动变得没规律。有临床观察发现,大概三分之二的感染者会出现“肚子老咕噜咕噜叫”(肠鸣音异常)的情况,就是因为肠道运动节奏乱了。
3. 营养偷窃:长期“抢饭吃”导致吸收差
哪怕一条成虫,每天也会偷吸收我们的营养——比如蛋白质、维生素、铁之类的。如果感染时间长了,营养慢慢就跟不上了,还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平衡,让消化酶变弱,吃进去的东西没法好好吸收,比如孩子可能长得慢,大人容易疲劳。
科学应对:从居家观察到医院治疗
居家监测要注意这些细节
如果肚子痛,建议记清楚:痛什么时候发作(比如饭后还是空腹)、吃了什么东西之后痛、大便的样子(有没有带血、黏液或者像虫子的东西)。如果大便里看到疑似虫子的东西,用干净容器装起来(别用水冲);连续记三天,对医生诊断很有帮助。另外,晚上老磨牙、孩子老抓肛门(比如蛲虫会在晚上爬出来产卵),也可能是寄生虫的信号。
医学检查:精准找出“凶手”
现在检查寄生虫的方法很成熟:比如通过抽血查抗体,能针对性找出是哪种寄生虫;或者留大便样本,找虫卵、虫体;有时候做B超、CT之类的影像学检查,能看到肠子里的虫体或者炎症。具体做什么检查,得让医生根据症状、生活习惯(比如有没有吃生肉)判断。
治疗:听医生的,别自己乱吃药
目前有很多有效的治疗药物,但得根据感染的寄生虫种类选药(比如蛔虫、蛲虫、绦虫的药不一样)。如果是复杂感染(比如同时有两种寄生虫),可能需要联合用药,但一定要听医生的,规范治疗才能除根。
预防:把寄生虫“挡在肚子外”
环境清洁:从厨房到餐桌都要“防”
- 处理食物:蔬菜先泡10-15分钟(去掉表面的虫卵),再用流动水冲干净,一定要做熟(比如炒透、煮透);水果尽量削皮吃,避免农药和虫卵残留。
- 厨房消毒:菜板、刀具、碗碟要“生熟分开”——切生肉的菜板别再切水果、凉菜;用完后用洗洁精洗干净,定期用开水烫10分钟(或者煮5分钟),杀死虫卵。
个人卫生:洗手是最有效的“防线”
- 关键时候必须认真洗手:准备吃的之前、上完厕所后、摸了宠物/脏东西后,用肥皂/洗手液搓20秒以上(比如唱一遍“生日快乐歌”的时间),冲干净。
- 指甲别留太长:长指甲容易藏虫卵,定期剪短,洗的时候用刷子刷干净指缝。
饮食安全:“生”的风险大,尽量吃熟的
- 生鱼片、生肉、没洗的蔬菜、未消毒的牛奶都可能带寄生虫,一定要充分加热:肉要煮到中心温度超过75℃(比如猪肉煮20分钟以上),鸡蛋要煮到蛋黄凝固。
- 外出吃饭尽量选卫生条件好的店,别吃路边摊的生腌、生拌菜。
别搞错:这些腹痛不是寄生虫
有些腹痛看起来像寄生虫,但其实是其他问题,得学会区分:
- 肠系膜淋巴结炎:通常会发烧,肚子痛在肚脐周围或右下腹,按压的时候更痛;
- 乳糖不耐受:喝了牛奶、吃了冰淇淋之后痛,还会拉肚子(大便稀、有泡沫);
- 肠易激综合征:跟情绪有关,压力大、紧张的时候容易痛,大便有时候干有时候稀,没有器质性病变;
- 胆道感染:右上腹剧烈痛,还会恶心、黄疸(皮肤发黄);
- 儿童肠痉挛:突然发作的腹痛,几分钟就好,自己能缓解(自限性)。
什么时候该去医院?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就医,别拖着:
- 肚子痛超过2天还没好,或者越来越痛;
- 大便里有血、黏液,或者看到像虫子的东西;
- 摸肚子的时候有硬块,或者一按就特别痛;
- 发烧超过38.5℃,还伴着肚子痛、呕吐;
- 孩子长得比同龄人慢(比如身高体重不达标)、老喊肚子痛,或者食欲突然变差。
最后要提醒的是:定期体检可以加一项“寄生虫筛查”(比如查大便找虫卵),尤其是经常吃生肉、接触动物的人,或者生活在寄生虫高发地区(比如农村、卫生条件差的地方)。其实,寄生虫感染并不可怕——只要平时注意个人卫生、吃熟的食物、定期检查,就能有效预防;就算感染了,早治疗也能很快好。最关键的是,把“勤洗手、吃熟饭”变成习惯,让寄生虫没机会“钻”进我们的肚子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