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捏着鼻子鼓气时感觉耳道里气流异常,或者游泳后总觉得耳朵闷堵,可能是鼓膜穿孔的信号。鼓膜是一层只有0.1毫米厚的“声音传送带”,既能挡住外界脏东西,又能把声音传到耳朵深处。一旦它破了,不仅会影响听力,还会打破中耳内外的压力平衡。
常见的鼓膜穿孔原因
机械性损伤
大约三分之一的鼓膜穿孔是外伤引起的,最常见的就是自己挖耳朵弄伤——用棉签、发卡之类的尖锐物品掏耳朵,很可能直接扎破鼓膜;要是头部突然被撞,冲击力也会震破鼓膜。从临床数据看,小朋友因为玩闹跌倒导致的鼓膜外伤越来越多,家长要多留意。
炎症性穿孔
中耳炎是鼓膜穿孔最主要的原因,差不多占了六成病例。如果细菌穿过咽鼓管(连接鼻子和耳朵的通道)进到中耳,中耳里的积液越积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会把鼓膜撑破。糖尿病患者因为免疫力较弱,炎症更容易拖很久不好,进而导致鼓膜穿孔。
气压性损伤
现在生活里,坐飞机升降、潜水时的气压突然变化,可能让鼓膜内外压力差太大,造成损伤。研究显示,经常坐飞机的人,鼓膜受伤的风险明显更高。要注意的是,长期戴降噪耳机可能让耳道一直处于负压状态,悄悄伤害鼓膜。
鼓膜穿孔的危害
鼓膜破了后,外界的脏东西(比如水、灰尘)能直接进到中耳里,容易引发感染;穿孔越大,听力下降越明显——穿孔面积每扩大10%,听力大概会下降5分贝。如果穿孔3个月还没长好,得胆脂瘤型中耳炎的风险会大大增加,这种情况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怎么发现和就医?
教大家一个简单自检法:用食指轻压耳道口再快速松开,正常耳朵会有“吸一下”的负压感,穿孔的耳朵就没有。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就医:持续耳闷、听力忽好忽差,或者耳道有分泌物(比如流脓),最好在72小时内去医院。医生会用耳内镜检查,再做声导抗测试,就能确定穿孔的位置和大小。
日常怎么保护鼓膜?
- 耳道清洁:别用尖锐物品掏耳朵(比如发卡、火柴棍),耳屎多的话让专业医生帮忙清理。
- 预防感染:感冒或鼻炎发作时,别用力擤鼻子(别捏着两个鼻孔擤),可以用生理盐水冲鼻子,减少细菌进中耳的机会。
- 调节压力:坐飞机时嚼口香糖、打哈欠或吞咽,帮咽鼓管打开平衡耳压;潜水前先练习捏鼻鼓气等耳压平衡动作。
- 防噪音:在超过85分贝的环境里(比如演唱会、工厂、装修现场),戴防护耳塞,避免噪音伤害鼓膜。
- 补充营养:适量吃含维生素A(比如胡萝卜、猪肝)和锌(比如瘦肉、坚果)的食物,有助于黏膜修复。
总的来说,鼓膜虽然薄,但对听力和耳朵健康至关重要。平时多注意避免伤害它的行为,要是出现异常症状赶紧就医——早发现、早处理,才能避免更严重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