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半年做次耳检,居家掏耳这么做才安全!

国内资讯 / 热点新闻责任编辑:张熙2025-09-10 10:35:01 - 阅读时长3分钟 - 1041字
居家掏耳存在风险,鼓膜脆弱易受损,建议每半年到医院做专业耳镜检查。使用棉签等工具时需谨慎,避免意外撞击导致听力损伤和感染。
掏耳鼓膜损伤听力损伤耳道清洁专业耳镜检查居家掏耳风险耳垢自排医用酒精消毒抗生素预防感染鼓膜修补手术
建议半年做次耳检,居家掏耳这么做才安全!

近期,湖北襄阳的章先生在家用棉签掏右耳时,被2岁儿子突然撞击,导致鼓膜完全脱落,重度听力损伤。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公众对日常掏耳安全性的关注。医生强调,掏耳时鼓膜对外力更敏感,意外撞击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居家清洁耳朵风险大,专业医疗干预很必要。

鼓膜多脆弱?一撞就可能“受伤”!

鼓膜是外耳道与中耳间仅0.1毫米厚的椭圆形薄膜,有上皮层、纤维层和黏膜层。它能传导声波、平衡压力、防御异物,但非常脆弱,突然气压变化、尖锐物划伤或撞击都可能撕裂它。用棉签等工具掏耳时,鼓膜直接暴露,若遭遇碰撞,撞击能量直接传导,轻微的撞击力就可能致其损伤。2岁儿童平均奔跑速度1.5米/秒,碰撞冲击力达体重3 - 5倍,像章先生就因儿子撞击导致鼓膜全脱。鼓膜损伤分轻重,轻度部分撕裂,会耳鸣、短暂听力下降,2 - 4周可能自愈;重度完全脱落,有剧痛、出血和感染风险,需3 - 6个月恢复,部分人还会遗留永久性传导性耳聋。

居家掏耳,竟暗藏这么多风险!

居家掏耳的物理损伤风险多。很多人用的棉签、发卡等工具直径超耳道宽度,挤压耳垢时可能把耳垢推进深处,挤压鼓膜或引发炎症。而且非专业人士操作难以控制深度,过度深入易直接接触鼓膜,轻微碰撞就可能撕裂。居家环境也不安全,有跌倒、宠物冲撞、儿童嬉戏等干扰,掏耳时身体稳定性降低,意外风险大大增加。此外,鼓膜破损后,外耳道与中耳腔连通,日常接触的肺炎链球菌等致病菌可直接侵入,引发中耳炎,严重时蔓延至内耳导致眩晕或永久性神经性耳聋。像章先生耳道出血,若未及时消毒,感染概率比正常状态升高7倍以上(参考《耳鼻咽喉科急诊诊疗指南》)。

这样做,让耳朵远离损伤!

人体耳垢有自排功能,通常不用主动清理,过度掏耳会破坏耳道pH平衡,诱发湿疹或霉菌感染。建议每半年到医院做专业耳镜检查,医生用耵聍钩或吸引器安全清除耳垢,可视操作能把鼓膜损伤概率降至0.3%以下。居家掏耳时,要关闭门窗防宠物冲撞,确保无奔跑儿童,采用坐姿降低跌倒概率。若意外撞击后耳痛或听力骤降,立即停止掏耳,保持耳道干燥,1小时内就医检测鼓膜完整性。可用75%医用酒精消毒耳廓外部,但别滴入耳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可降低感染风险,用药请遵医嘱。鼓膜损伤者每两周复查听力图谱,3个月无恢复迹象可考虑鼓膜修补手术(自体颞肌筋膜移植术成功率超90%)。对2 - 3岁儿童要进行安全教育,家中掏耳工具放高处。 章先生的经历警示我们,要摒弃错误掏耳观念,建立专业耳部护理意识,降低意外伤害风险。

大健康

猜你喜欢

  • 患者掏耳致鼓膜穿孔,掏耳朵危害究竟有多大?患者掏耳致鼓膜穿孔,掏耳朵危害究竟有多大?
  • 建议!游泳后这样做,全流程管理保健康!建议!游泳后这样做,全流程管理保健康!
  • 外伤性中耳炎处理、治疗、预防秘籍大公开!外伤性中耳炎处理、治疗、预防秘籍大公开!
  • 孩子患急性中耳炎咋办?家长必知应对护理建议!孩子患急性中耳炎咋办?家长必知应对护理建议!
  • 分泌性中耳炎早期发现、治疗、预防咋整?看这里!分泌性中耳炎早期发现、治疗、预防咋整?看这里!
  • 蟑螂入侵人体引发健康风险,究竟多大?蟑螂入侵人体引发健康风险,究竟多大?
  • 保护听力!遵循“60 - 60”原则及多招护耳法保护听力!遵循“60 - 60”原则及多招护耳法
  • 频繁掏耳为何会长1.5厘米外耳道胆脂瘤?频繁掏耳为何会长1.5厘米外耳道胆脂瘤?
  • 耳朵进蟑螂别慌!外耳道异物究竟该咋应对?耳朵进蟑螂别慌!外耳道异物究竟该咋应对?
  • 普通人跑马拉松赛前赛后这些事必须知道普通人跑马拉松赛前赛后这些事必须知道
  • 基因和营养究竟谁对身高影响更大基因和营养究竟谁对身高影响更大
  • 30岁却有60岁的骨头,年轻人警惕骨质疏松30岁却有60岁的骨头,年轻人警惕骨质疏松
  • 向佐摸鼻梁动作被模仿,医生提醒有健康风险向佐摸鼻梁动作被模仿,医生提醒有健康风险
  • 长期大量饮酒可致股骨头坏死,男子案例警示长期大量饮酒可致股骨头坏死,男子案例警示
  • 避免痛风困扰,除海鲜和酒精外需警惕的4种食物避免痛风困扰,除海鲜和酒精外需警惕的4种食物
  • 英国自行车传奇患前列腺癌,这些知识要知道英国自行车传奇患前列腺癌,这些知识要知道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