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如果一直有钝痛,还往头上放射着难受,往往提示身体可能有特定的问题。这种症状背后的原因涉及多个身体系统,得通过专业医生检查才能明确。下面从发病原因、表现特点和预防应对三个方面来说清楚。
一、外耳道炎:皮肤屏障坏了容易发炎
外耳道皮肤的保护屏障被破坏是引发炎症的主要原因。比如经常用掏耳勺之类的工具挖耳朵、长期戴入耳式耳机,或者耳朵进水没及时弄干,都会破坏局部的防御能力,让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类细菌有机可乘。典型的表现有耳道发红肿胀、流出脓性分泌物,还有沿着枕大神经走的放射性疼痛。有数据显示,每天戴入耳式耳机超过4小时的人,得这种病的风险明显更高。
建议这么预防:保持耳道干燥,洗澡时用硅胶耳塞挡住水;一次用耳机不超过90分钟,音量别超过设备的60%;耳朵痒的时候别用手或工具挖,赶紧去医院做耳镜检查。
二、中耳炎:咽鼓管堵了容易出事
咽鼓管功能不好是引发中耳炎的关键。比如感冒时鼻子、喉咙的黏膜肿起来,会堵住咽鼓管的开口,导致鼓室里变成负压,接着就可能细菌感染。小孩因为耳朵结构还没发育好,更容易出现鼓室积液,典型表现有听声音不清楚(传导性听力下降),还有一边头痛(跟三叉神经反射有关)。最近医生观察到,有过敏性疾病的人得中耳炎的越来越多,所以得重视过敏的控制。
应对要点:感冒时擤鼻子要正确,别太用力,保持鼻子通气;过敏体质的人要定期查耳功能;小孩得中耳炎要注意有没有高热惊厥之类的急性并发症。
三、耳部带状疱疹:病毒激活了要警惕
如果小时候得过水痘的人,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次激活,侵犯到面神经,就会引发耳部带状疱疹。这种病除了会起一簇簇的水疱,还常常有剧烈的神经痛,大概60%的患者免疫力都比较低。数据显示,40岁以上的人,年龄越大,得这种病的概率越高。
早期识别要注意这几点:发病前单侧耳后有灼痛或感觉异常;皮肤发红的基础上起带状排列的水疱;如果同侧脸动不了,说明病情比较严重。
四、出现症状该怎么办?
学会科学应对能让恢复更好:第一,分清症状——如果有黄绿色分泌物,可能是细菌感染;如果起带状皮疹,可能是病毒感染;神经痛像电击一样放射的要注意。第二,什么时候赶紧去医院?如果疼痛持续超过3天,或者突然听不清、脸动不了,得立刻就诊。第三,家里护理的话,局部热敷温度别超过40℃,一次10分钟以内,别烫到皮肤。
五、怎么预防?做好三级防护
做好三级预防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基础防护——养成正确用耳机的习惯,保持耳朵干燥;定期检查——以前得过相关疾病的人,每半年查一次听力;调节免疫力——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每天吃5种以上蔬菜水果,保持免疫力稳定。
耳后的放射性疼痛其实是身体的一个重要警示信号,背后的原因既有感染性的,也有非感染性的。建议大家多注意自己的症状,如果耳后一直痛,或者伴随神经方面的症状(比如脸麻、脸动不了),要赶紧去耳鼻喉科做检查,比如耳镜、听力测试、神经功能评估。早干预能有效预防听力损伤之类的长期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