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出现又肿又疼的包块,很多人都遇到过,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皮脂腺囊肿继发感染。这种皮肤问题有明显的发展规律,不同阶段得用不同方法处理,早了解这些能避免更严重的麻烦。
为什么会得这种囊肿?
皮肤里有很多皮脂腺,会分泌皮脂(也就是“油脂”),通过毛囊导管排到皮肤表面。如果导管被角质、过多的皮脂或者外伤堵住了,皮脂排不出去,就会在皮肤下攒成一个囊肿——这种囊肿平时不疼不痒,但要是皮肤屏障破了(比如挠破、碰伤),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类细菌就会钻进去,引发炎症,原本的“小疙瘩”就会变成又肿又疼的包。
当细菌入侵后,身体会启动免疫反应:血管扩张让更多血液流过来,炎症物质导致皮肤肿起来,免疫细胞聚集在患处,严重时会形成脓肿(里面都是脓液)。大约三分之一的人还会有点低烧,这是身体在对抗细菌的信号。
炎症发展的三个阶段
这种感染有明显的“进度条”,可以分成3个阶段:
- 早期(1-3天):耳后先起一个1-2厘米的硬疙瘩,有点疼,摸起来像里面有黏糊糊的胶状东西;
- 中期(3-7天):疙瘩越变越大,皮肤摸起来发烫,周围红得更厉害,有的皮肤颜色还会变深;
- 后期(7天以后):疙瘩中心摸起来软软的,像有水(这就是脓肿形成了),去医院查白细胞会升高,大概35%的人会有点低烧、没力气。
不同阶段怎么处理?
基础护理:先做好这3点
- 别抓别挤!越抓越容易破,细菌会扩散;
- 用温和的护肤品清洁,别用刺激性强的洗面奶;
- 可以用温毛巾敷(温度别太高),每次不超过10分钟,帮着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肿胀。
药物治疗:千万别自己乱用药
- 外用抗生素得听医生的,不是所有药膏都能用;
- 要是有发烧、没力气这些全身症状,得做药敏试验(查哪种药能杀死细菌),再选对应的抗生素;
- 绝对不能自己涂激素药膏,会越涂越严重。
专业治疗:该找医生时别犹豫
- 等疙瘩中心变软(形成脓肿),得让医生用无菌工具切开引流,把里面的脓液排出来;
- 引流后医生会分阶段清理伤口,尽量减少留疤;
- 有的还会用光疗帮忙修复皮肤,让伤口好得更快。
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任一情况,别拖,立刻找皮肤科医生:
- 包块长得特别快,边界不清楚,像“扩散”了;
- 发烧超过38℃,一直不退;
- 耳后感觉麻、痒或者没知觉(可能压迫到神经了);
- 在家护理5天,包块还是又肿又疼,没一点好转。
平时怎么预防?
做好4件事,降低复发风险:
- 选适合自己肤质的洗面奶(比如油性皮肤用清爽款,干性皮肤用温和款),别破坏皮肤屏障;
- 定期做皮肤检查,看看自己皮脂分泌多不多,早调整护理方式;
- 毛巾、枕巾要经常洗,别和别人共用,避免交叉感染;
- 少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比如奶茶、炸鸡、蛋糕),这些会让皮脂分泌更多。
耳后血管多,乱挤乱抠容易让炎症扩散到更深的组织。平时可以多摸摸耳朵后面,发现硬包别瞎折腾,先保持局部干净,赶紧去皮肤科查清楚。只要按医生说的规范治疗,再做好日常护理,大多能慢慢好起来,还能减少复发的可能。
其实这种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早发现、早用对方法——皮肤的事,专业的人来管,才是最稳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