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耳朵里出现黄色分泌物时,家长别慌,先搞清楚原因再处理——主要分三种情况:生理性的油性耵聍、外耳道炎,还有中耳炎,通过观察就能大致区分。
一、先说说最常见的生理性原因:油性耵聍
有些孩子是遗传导致耵聍腺分泌旺盛,耳朵里会自然流出金黄色的油性分泌物,这是ABCC11基因在起作用,亚洲人里大概一半都有这种基因变异。这种分泌物有几个特点:
- 样子:黏稠的油脂状,颜色像琥珀或金黄色;
- 作用:自带抗菌功能,能保护耳道黏膜;
- 注意:不用特意清理!掏得太勤反而会破坏耳道的自洁能力,让细菌更容易入侵。
二、如果是异常分泌物,要警惕两种炎症
如果分泌物看起来稀薄、带脓或有臭味,得小心下面两种病:
(一)急性外耳道炎
大多是因为掏耳朵太用力(比如用棉签戳太深)、游泳后耳朵进水没擦干引起的。典型表现:
- 分泌物:稀薄的浆液或脓性,可能带点血丝;
- 感觉:拉孩子的耳廓会喊痛,耳道发红肿胀,脖子附近的淋巴结可能肿起来;
- 线索:最近有没有给孩子掏过耳朵,或者去游泳、玩水了?
(二)急性中耳炎
大多是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70%是病毒引起的。症状很明显:
- 耳朵症状:突然喊耳痛,医生检查会发现鼓膜发红,中耳里有积液;
- 全身表现:发烧(体温超过38℃)、烦躁不安、喊“听不清声音”;
- 风险:10-15%的孩子会出现鼓膜穿孔,要密切观察有没有持续流脓。
三、教你三招快速区分是生理还是病理
不用记复杂术语,三招就够:
- 看分泌物:生理性的是油脂状,轻轻沾在耳道壁上,没有臭味;炎症引起的是脓性分泌物,有恶臭味,量还不少。
- 看症状:生理性的没有疼痛、听力下降这些问题;炎症的话,孩子会喊耳痛、发烧,或者说“听声音变小了”。
- 问病史:如果是外耳道炎,最近可能有掏耳朵、游泳的经历;如果是中耳炎,前3-7天肯定感冒过。
四、在家怎么护理?记住这些细节
不管是生理还是病理,在家护理要注意:
- 清洁要轻:用无菌棉球轻轻擦外耳道口的分泌物就行,别把棉球伸进耳道里面;
- 别让水进耳朵:洗澡、洗头时戴防水耳塞,避免污水进入耳道;
- 保持干燥:如果耳朵进水了,用吹风机低温档(温度低于40℃)对着耳道口吹一会儿,帮耳道干燥;
- 缓解疼痛:如果是外耳道炎引起的痛,可以用冷毛巾敷耳朵,每次不超过15分钟;
- 绝对禁忌:别用棉签、发卡、挖耳勺之类的东西深入耳道掏,很容易戳伤鼓膜或耳道皮肤。
五、什么时候必须去医院?分三种情况
紧急情况(2小时内必须去):
- 分泌物带血,或者一直流脓;
- 发烧超过39℃,或者孩子精神萎靡、不哭不闹;
- 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出现耳部症状;
- 听力明显下降,或者孩子站不稳、走路晃。
常规情况(24小时内要去):
- 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没好转;
- 分泌物的样子变了(比如从稀变浓),或者量越来越多;
- 3岁以上孩子说“耳朵一直痛”,没法缓解。
可以观察的情况:
- 一直有油性耵聍,没变化;
- 没有疼痛、发烧这些症状;
- 孩子该玩就玩,吃饭睡觉都正常。
六、医生会做这些处理
到了耳鼻喉科,医生通常会:
- 耳镜检查:用小镜子伸进耳道,看看鼓膜有没有破,中耳里有没有积液;
- 分泌物检测:如果怀疑有细菌感染,可能会取一点分泌物做培养,明确病菌;
- 治疗方案:根据病因处理——比如外耳道炎会帮孩子清洁耳道,中耳炎可能会用局部药物(具体听医生的);
- 随访:治疗后3-5天要再去复查,看看恢复得怎么样。
七、平时怎么预防?做好这几点
- 定期查耳朵:每6-12个月带孩子去耳鼻喉科做一次耳部检查,早发现问题;
- 别乱掏耳朵: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都别用尖锐的东西掏孩子的耳朵,耵聍会自己掉出来;
- 游泳要防护:去游泳、玩水时,给孩子戴专业的防水耳塞,游完及时用吹风机吹干耳道;
- 感冒要护理:孩子感冒时,注意用生理盐水洗鼻子,避免鼻涕倒流进中耳引发炎症。
最后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的症状超过48小时没好,或者出现发烧、精神差这些全身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家长别自己给孩子用激素类或抗生素类的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