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牙疼往往不是小问题,可能提示龋齿已经进展到需要重视的阶段。根据中华口腔医学会临床数据,5-8岁孩子中约35%的龋齿会发展成牙髓炎症。这种疼痛不仅影响孩子吃睡、降低生活质量,还可能干扰颌骨正常发育。接下来为家长们介绍科学的分级应对方案,帮孩子缓解疼痛、守护口腔健康。
疼痛分级与应急处置
当孩子说牙齿持续“隐隐作痛”,还能明确指出具体哪颗牙时,大多处于牙髓充血阶段(炎症早期)。这时候可以先做这些基础护理:
- 物理镇痛:用毛巾包裹冰袋(或冰矿泉水瓶),间断敷在脸颊对应牙疼的位置,每次15分钟、间隔1小时——通过收缩局部血管,降低神经敏感度,缓解疼痛;
- 口腔清洁:用儿童专用的含0.05%次氯酸钠漱口水,每天含漱3次、每次10毫升,帮助减少口腔细菌;
- 饮食调整:给温凉的流质食物(比如粥、米汤),避免喝pH值低于5.5的酸性饮品(如碳酸饮料、果醋),防止刺激牙齿;
- 合理用止痛药:如果疼痛影响生活,可根据孩子体重使用布洛芬混悬液(需按体重计算用量),间隔6-8小时才能再次使用,不要自行加量。
要注意:抗生素对牙髓充血没用,别随便给孩子吃。2022版《儿童牙科急症处理共识》提到,80%的轻度牙疼通过基础护理,48小时内就能减轻,但一定要在72小时内带孩子去口腔科做专科检查——早明确病因,避免炎症加重。
急性炎症识别与专业干预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提示牙髓可能坏死(炎症加重),必须立即去口腔急诊:
- 夜间因牙疼醒过来,且疼痛持续超过2小时;
- 面部出现超过2厘米的局限性肿胀(比如脸颊鼓包);
- 体温超过38℃(合并感染);
- 轻敲患牙时,孩子说有“浮起来”的异常疼痛感。
到医院后,医生会根据情况做这些处理:
- 显微开髓术:局部麻醉后,用显微设备精准清除坏死的牙髓组织,术后疼痛缓解率可达95%;
- 乳牙根管治疗:用生物陶瓷类材料填充根管,临床随访显示92%的患牙能维持到替牙期(不影响换牙);
- 无痛操作:通过吸入50%氧化亚氮(笑气)配合表面麻醉,让孩子在舒适的状态下完成治疗,避免恐惧。
三级防护体系构建
急性期处理完成后,要给孩子建立长期口腔防护,避免牙疼复发:
- 日常清洁:每天早晚用含氟牙膏(氟浓度1450ppm)刷牙,每3-6个月做一次窝沟封闭(把牙齿缝隙填上,预防龋齿);
- 控制甜食:把游离糖(如糖块、甜饮料中的糖)的摄入频率控制在每天不超过3次,尽量“集中吃”(比如饭后一起吃),别分散在一天里频繁刺激牙齿;
- 定期监测:每6个月带孩子做一次数字化影像检查(牙片),建立龋齿风险评估档案——早发现牙齿早期龋坏,早干预。
2022年WHO《儿童口腔健康指南》强调:3-12岁儿童要定期看牙医,重点关注乳恒牙替换期的口腔变化(比如恒牙要长出来时,乳牙有没有滞留),早预防、早解决问题。
常见护理误区警示
家长们要避开这些“坑”:
- 热敷患处:热敷会加速炎症扩散,越敷越疼,正确做法是冷敷;
- 用成人止痛药:孩子肝肾功能只有成人的60%,成人止痛药剂量太大,必须用儿童专用药、按体重算量;
- 自行清理龋洞:别用牙签、针挑龋洞里的脏东西——非专业操作容易戳伤牙龈或牙髓,得让医生用专门工具处理;
- 延误治疗:别觉得“乳牙反正要换,不用治”——乳牙病变会影响下面的恒牙胚发育,越拖问题越严重,一定要及时就诊。
儿童牙疼管理要遵循“24小时响应原则”:疼痛发生后立即做基础护理,如果24小时内没缓解,必须马上带孩子去医院。通过科学的分级应对,能有效守护孩子的口腔健康。家长也要定期学习口腔健康教育知识,掌握龋齿预防的系统方法(比如正确刷牙、控制甜食),为孩子搭建完整的口腔健康防护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