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自己摸手腕动脉测脉搏时,会发现不是每一次心跳都能摸到对应的脉搏跳动,这种医学上称为“脉搏短绌”的现象,本质是心脏的电信号和机械收缩没配合好,提示可能存在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房颤。
为什么会出现脉搏短绌?
正常心脏的跳动由电信号指挥:心房和心室通过“房室结”这个结构协调收缩,节奏规律。但房颤发作时,心房会乱抖,每分钟能抖350-600次,产生大量杂乱的电信号。这些信号传到房室结后,心室没法全部“接收”,只能挑一部分做出反应,导致心室跳得特别不规律。如果心室没装满血或者收缩力气不够,就没法把血推到动脉里形成能摸到的脉搏——这就是脉搏短绌的核心原因。
脉搏和心率的差异有什么意义?
房颤患者的心率(心脏实际跳动次数)和脉搏(能摸到的动脉搏动次数)通常会有差异,一般差20-30次/分钟。比如用听诊器听心脏跳得可能超过140次/分钟,但摸手腕脉搏只有不到120次/分钟。这种差异越大,说明心室“无效收缩”越多,和心功能好坏密切相关。严重时还会出现血压的上下差值变小、脉搏时强时弱的情况。
医生怎么准确监测?
专业的测量方法是“双人同步监测”:一个医护人员用听诊器数心率,另一个人同时摸手腕的桡动脉测脉搏,一起测1分钟以上。这样能准确算出心率和脉搏的差异,为评估病情提供量化依据。测的时候要让患者保持安静,别运动或情绪激动,不然结果会不准。
哪些症状要警惕?
房颤发作时,通常会有这些信号:
- 突然心跳得厉害,像“漏拍”或“乱跳”,而且跳得特别快,可能突然发作又突然停止;
- 胸闷、气短,活动后更严重;
- 头晕甚至眼前发黑(这是心脏没把足够的血供到脑子里);
- 总觉得累,以前能做的运动现在做不动了。
这些症状可能偶尔出现,也可能持续存在,严重的话会引发心衰,或血栓脱落导致中风。
在家怎么自己监测?
在家可以试试“三步法”:先坐5分钟平静下来,用电子设备(比如智能手表、心率带)测心率,同时用另一只手摸手腕桡动脉(手腕内侧靠近大拇指的位置),感受脉搏的节奏——对比两者是不是一致,有没有脉搏“漏掉”的情况。如果每分钟心率和脉搏差超过10次,或脉搏完全没规律,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注意:家庭监测只是辅助,不能代替医生的专业检查。
去医院前要准备什么?
就医时带好这些资料,能帮医生更快判断病情:
- 详细记录症状:什么时候发作、持续多久、怎么缓解(比如休息后会不会好);
- 既往病史:有没有心脏病、做过什么手术、正在吃什么药(包括保健品);
- 近期检查报告:血压、血糖、血脂的化验单,还有之前做过的心电图;
- 准备好问题:比如“我的病情严不严重?”“需要吃什么药?”“生活上要注意什么?”
现在有哪些诊疗方法?
医生会根据病情选不同的检查:
- 12导联心电图:快速查有没有房颤;
- 动态心电图(Holter):戴24小时或更久,连续记录心率;
- 事件记录器:针对偶尔发作的症状,发作时按一下就能捕捉到异常;
- 植入式心电监测:小设备植入体内,长期监测心脏电活动。
治疗方面,有调整心律或控制心跳速度的药物、预防血栓的抗凝药,还有导管消融(微创手术,破坏异常电信号的来源)。具体方案要心内科医生综合评估后决定。
怎么预防房颤复发?
预防要靠“综合管理”,重点做好这几点:
- 控血压:把血压降到140/90mmHg以下;
- 调代谢: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
- 管体重:体重指数(BMI)保持在18.5-24.9之间(比如身高1.7米,体重53-69公斤比较合适);
- 限酒精:男性每天酒精量不超过25克(相当于啤酒750ml、红酒250ml、白酒50ml),女性不超过15克;
- 多运动: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每次30分钟;
- 定期查:定期做心电图,早发现异常。
总之,脉搏短绌是房颤的典型表现之一,不管是自己在家摸到异常,还是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都要及时找医生检查。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中风、心衰的风险。关键是早发现、早干预,别等严重了才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