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腹泻不只是“拉几次肚子”,还可能引发水电解质紊乱、营养吸收不好的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成人急性腹泻里,约15%会变成迁延性腹泻(也就是持续时间更长的腹泻)。学会科学处理,对保护肠道健康特别重要。
一、腹泻持续的常见原因
- 吃进去的病菌:常因为吃了被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污染的食物。有些病菌在室温下放2小时就会繁殖到能让人生病的量,引发急性胃肠炎。
- 病毒性感染:诺如病毒这类病毒传染性很强,会拉水样便,还伴随浑身乏力、发烧等症状。现在病毒性肠炎在急性腹泻里的占比越来越高。
- 肠道菌群乱了:用抗生素、突然换 diet(比如吃太多油腻或生冷)等,可能打破肠道里菌群的平衡。有研究说,现在人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比上世纪少了约40%,这和慢性腹泻有点关系。
二、腹泻后的科学处理方法
1. 先补液体,别脱水
腹泻会丢体液,得赶紧补。可以用口服补液盐,也能自己算——每瘦1公斤(比如拉完肚子称体重轻了1斤),大概要补750毫升液体。自己做糖盐水也行:500毫升温水加3克盐(大概半啤酒瓶盖)和20克糖(大概两小勺),分开几次慢慢喝,别一次性喝太多。
2. 药物用对才有效
- 吸附类:蒙脱石散可以辅助缓解腹泻,但要和益生菌隔开2小时以上吃,不然会把益生菌“吸走”,影响效果。
- 抗微生物药:比如喹诺酮类,只用于细菌感染的腹泻(比如拉脓血便、查大便有细菌),一定要按医生开的处方用,别自己乱买。
- 调菌群: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益生菌能帮着恢复肠道平衡,最好选需要低温保存的(比如放冰箱的),活性更好。
3. 饮食慢慢来,别“补错”
- 急性期(拉得厉害时):吃低渣食物,比如香蕉、白米饭、烤面包,能减少对肠道的刺激,让肠道歇一歇。别吃芹菜、韭菜这类纤维粗的,会越拉越厉害。
- 恢复期(慢慢好转):慢慢加软乎的膳食纤维,比如南瓜小米粥、蒸胡萝卜泥,里面的果胶和β-胡萝卜素能帮着修复肠黏膜。
- 特殊人群:乳糖不耐受的人别喝牛奶,用植物奶代替;老人、小孩消化弱,先吃粥、烂面条,别急于吃大鱼大肉。
三、这些情况必须马上看医生
出现以下任何一种,别犹豫,立刻去医院:
- 体温一直超过38.5℃,吃了退烧药也降不下来;
- 拉的大便带血,或者像柏油一样黑(像沥青);
- 每小时尿量不到20毫升(比如半天就尿1次),而且皮肤摸起来没弹性、皱巴巴的(比如捏手背的皮肤,半天弹不回去);
- 肚子有明确某个位置按了就疼,或者疼得直不起腰;
- 宝宝眼窝凹进去、哭的时候没眼泪,或者精神特别差(比如一直睡、不喝奶)。
四、怎么预防腹泻最有效
- 手要洗干净:处理生鲜、上厕所后,用含酒精的免洗消毒液洗手(酒精含量要≥60%),别用清水随便冲两下——病菌沾在手上,摸嘴就会进肚子。
- 厨房生熟分开:生肉、生鱼和熟菜要用不同砧板(比如红色切生的,蓝色切熟的),刀也要分开,避免生的病菌跑到熟的食物上。
- 养出好菌群:定期吃点发酵食品,比如无糖酸奶、纳豆,规律补益生菌能降低约40%的肠道感染风险。别长期吃抗生素,会杀光好菌。
- 旅行前做准备:去卫生条件不好的地方(比如东南亚、非洲),别喝生水、别吃路边摊的生水果(没洗过的),最好喝瓶装水,吃热的、煮透的食物。
要注意:新的肠道病菌可能通过手、食物、甚至空气传播,腹泻的时候要把自己的餐具分开用,冲马桶记得盖盖子,别传给家里人。如果腹泻超过3天还没好,一定要去医院——持续拉肚子可能是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别自己长期吃止泻药,耽误了治病的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