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后耳朵像塞了团棉花?这很可能是连接鼻咽和中耳的“小管道”——咽鼓管在“闹情绪”。这条6-7厘米的管道,就像中耳的“气压调节器”,正常情况下能维持中耳内外的气压平衡。当病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时,鼻咽部的黏膜会肿胀,就像下水道堵了一样,导致中耳压力失衡,轻的话耳朵闷得像塞了东西,严重的还会突然听不清。
咽鼓管“闹脾气”的三个典型症状
感冒病毒侵犯鼻咽时,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释放的炎症因子会让咽鼓管的黏膜肿起来、管腔变窄,这时会出现三个典型症状:一是耳朵闷胀,像戴了副隔音耳罩;二是自己说话的声音变大,像在空房间里有回音;三是听力忽好忽坏,像收音机没调好频。这种情况在飞机起降、电梯升降时更明显——气压变化会让中耳内外的压力差更大,闷胀感更强烈。
在家就能做的4个缓解方法
- 捏鼻鼓气:给中耳“调气压”
捏鼻鼓气就像给中耳“轻轻打气”,但要注意技巧:深吸一口气,闭紧嘴、捏住两侧鼻子,慢慢鼓腮帮子,让气流轻柔地通过咽鼓管。千万别用力太猛,不然可能伤着鼓膜。建议每天做3-5次,吃完饭后做效果更好。不过如果有鼓膜穿孔或急性中耳炎,别用这个方法。 - 蒸汽熏蒸:给鼻咽“做热敷”
40℃左右的温蒸汽能改善鼻咽部的血液循环,帮黏膜消肿。方法很简单:烧点纯净水(避免生水有细菌),用杯子装着,大口吸蒸汽2分钟,低头让蒸汽慢慢碰到咽鼓管的开口,重复5次。尤其适合在干燥环境里工作的人,但要注意别烫着——蒸汽别太烫,离杯子远一点。 - 体位引流:靠重力排积液
用侧躺的姿势帮中耳里的积液排出来:把不舒服的那只耳朵朝下侧躺,头往健康的那边转45度,保持10分钟再慢慢起来。建议吃完饭后1小时做,避免胃里的东西反流上来;有颈椎病的人别试,防止扭到脖子。 - 咀嚼运动:动一动帮管道打开
持续咀嚼能通过肌肉收缩(比如腮帮子内侧的翼内肌)促进咽鼓管开放。研究发现,每小时嚼2分钟,咽鼓管开放的频率能提高40%。长途坐飞机、坐高铁时特别适合用这个方法——嚼嚼口香糖或无糖饼干都行,但要注意颞下颌关节(腮帮子那里的关节)有没有问题,如果平时关节疼就别嚼太多。
吃对食物,帮黏膜“修一修”
咽鼓管的问题和鼻咽黏膜的状态有关,吃对食物能帮黏膜恢复:
- 补维生素A:缺维生素A会让黏膜上的纤毛(像小刷子一样帮着排分泌物)动得慢,平时可以多吃胡萝卜、菠菜、南瓜这类橙黄色或深绿色的蔬菜;
- 补锌:锌能促进黏膜修复,南瓜籽是好选择,每天吃20克(大概一小把)就够;
- 补Omega-3脂肪酸:能减轻黏膜炎症,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亚麻籽、核桃里含量高。
记住:营养要从食物里补,别盲目吃补剂——过量补反而可能有副作用(比如维生素A过量会伤肝)。
这些情况,赶紧找医生
如果耳朵闷持续超过10天,或者还伴有头晕、耳鸣、耳朵疼,一定要及时去医院:
- 医生会用耳镜看看鼓膜有没有充血、积液;
- 可能做声导抗测试(一种专门测中耳压力的检查),评估咽鼓管功能;
- 必要时做鼻内镜或CT扫描,排除鼻中隔偏曲、鼻息肉这类结构问题——研究显示,约15%的慢性咽鼓管问题患者,存在鼻中隔偏曲这类解剖异常,需要针对性治疗。
平时做好3件事,预防咽鼓管“闹脾气”
- 清洁鼻腔:定期洗鼻子
用生理盐水洗鼻子(买现成的冲洗器或喷雾),每周3次,能清除鼻腔里的过敏原、病毒或分泌物,减少黏膜肿胀的可能。 - 预防感冒:打疫苗+控湿度
打流感疫苗能让咽鼓管发炎的概率降低37%;空调房里保持湿度在50%-60%(用加湿器加湿度计监测),太干的环境会让黏膜变脆、容易肿。 - 感冒时别“作”:正确擤鼻+多喝水
感冒时别使劲擤鼻子——要单侧鼻孔轻轻压着擤,不然压力会倒灌进咽鼓管;每天喝够水,量大概是体重(公斤)×30毫升(比如50公斤的人,每天喝1500毫升),能稀释分泌物,帮着排出来。
另外,孩子感冒后要多注意:他们的咽鼓管比成人更平、更短,更容易积液,要是孩子说“耳朵闷”“听不清”,别不当回事。
总之,感冒后的耳闷大多是咽鼓管在“闹小情绪”,通过家庭护理、吃对食物一般能缓解。但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一定要及时找医生——咽鼓管长期堵着,可能会变成慢性中耳炎,影响听力。平时做好预防(洗鼻子、打疫苗、控湿度),能减少咽鼓管“闹脾气”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