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温度一超过35℃,咱们的身体会自动扩张血管来散热——这本来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对有冠心病等心血管问题的人来说,可能暗藏风险。2023年《循环医学杂志》的研究就发现,持续待在高温环境里,冠心病患者的心肌耗氧量会增加23%,血管的舒张功能还会下降约18%。这种高温带来的应激,会让心脏既面临血液供应减少、又要消耗更多氧气的双重压力,有点像做运动负荷试验时的病理状态,对心脏负担不小。
为啥降压药患者容易得低血压?
对于正在吃降压药的人来说,高温让血管扩张的效果,会和药物的降压作用叠加,可能引发低血压——2022年某医学中心对426例联合用降压药的患者调查发现,约31%的人会出现收缩压低于90mmHg的情况。这种血压太低的状态,会让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容易引发心肌缺血。建议这类患者多测“站立位血压”——比如起床或久坐后慢慢站起来,测一下血压,要是觉得头晕、眼前发黑,就得警惕体位性低血压了。
热浪天,为啥血压会“反弹”?
高温天里,交感神经容易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导致夜间血压异常升高。动态血压监测显示,冠心病患者午间的收缩压比冬天的基准值高12.5mmHg左右,这种“夜间血压高、白天可能正常”的节奏变化,会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建议大家用“三时监测法”:早上起床、午休后、睡觉前各测一次血压,覆盖全天的血压波动情况。
高温天,心血管患者怎么科学防护?
- 喝水要“分次慢喝”
每天的饮水量可以按“每公斤体重30毫升”算——比如50公斤的人每天喝1500毫升,60公斤的人喝1800毫升。别一次性喝太多,每次不超过150毫升,分多次喝(比如每小时喝一口)。早上空腹可以先喝200毫升温盐水,帮着启动白天的血液循环,避免晨起血液太黏稠。 - 家里温湿度要“稳定”
室内温度保持在26-28℃时,血管的扩张或收缩幅度最小(波动不到5%),对心脏最友好;再配合50%-60%的湿度,能让血液黏稠度下降12%。推荐用冷蒸发加湿器(不会加太多湿气导致发霉),维持环境稳定。 - 血压监测要“规律动态”
选示波法电子血压计(家用常见的类型,准确又方便),规律测血压并记下来(比如用手机APP建电子档案)。如果血压波动超过自己基线值的15%(比如平时高压130,突然到150,或者降到110),就得启动预警——先歇会儿再测一次,要是还这样,赶紧联系心内科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开!
- 别喝冰饮! 喝0℃的冰饮料(比如冰可乐、冰矿泉水),会让冠脉血流速度下降40%,分分钟加重心肌缺血。建议喝25℃左右的等渗液体——比如淡盐水、常温运动饮料,或者凉白开加一点盐。
- 早上运动别太早! 夏天“晨峰血压”更明显(起床后血压突然升高),这时候做有氧运动容易触发心血管事件。建议把运动改到9点以后,太阳没那么毒了再动。
- 空调房进出要“过渡” 室内外温差超过5℃,血管会突然收缩或扩张。比如从外面进空调房,先在门口站5分钟适应;从空调房出去前,先开门透透气,让身体有个过渡。
夏天高温对心血管的考验不小,但只要记住:规律监测血压、科学补水、调整环境温湿度、避开误区,有问题及时找医生,就能大大降低风险,安稳过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