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看牙时的麻醉选择,是医生结合多种情况做的临床决策。咱们国家5岁以下孩子的乳牙龋齿率很高,能达到70%,可真正愿意配合治疗的还不到30%。面对孩子看牙怕疼、不配合的问题,家长需要知道这些关键信息:
全麻治疗的临床指征
3-5岁孩子如果有以下几种情况同时出现,医生可能会建议优先选全麻:一是完全没法配合基础的口腔检查;二是同时有5颗以上牙齿坏了;三是持续哭闹10分钟以上,根本没法做治疗。现在用的静脉全麻技术,用的是丙泊酚这类短效药,麻醉深度能精准控制。而且监测数据显示,3岁以上孩子单次全麻,对认知功能没明显影响,但一定要严格符合适应症才能用。
局部麻醉技术要点
如果只是单颗牙坏了,一般选局部麻醉,步骤大概是:先在牙龈上涂2%利多卡因凝胶做表面麻醉;然后用27G的超细针头慢慢打浸润麻醉;如果需要,还会精准阻断下牙槽神经(传导阻滞麻醉)。现在有牙科专用的麻醉注射系统,能把药量误差控制在0.1ml以内,面神经暂时麻痹的风险能降到0.3%以下,很安全。
行为管理干预方案
如果只是轻度龋齿,能配合行为引导的话,可以不用麻醉:比如先用儿童牙科模拟器让孩子提前熟悉治疗过程;用奖励机制鼓励孩子的好表现;分阶段让孩子适应诊室环境和器械声音;教孩子腹式呼吸或者转移注意力来放松。临床上规范做这些行为管理,75%有点焦虑的孩子都能顺利做完治疗。
家长决策评估路径
家长可以从四个方面帮孩子评估:一是年龄,5岁以下孩子选全麻的情况超过60%;二是龋齿范围,如果多颗牙面都坏了,建议一次性处理;三是沟通能力,孩子能不能听懂并执行简单指令;四是焦虑程度,比如安静时心率是不是一直超过120次/分。结合医生的评估和治疗方案,选最适合孩子的方式。
术后护理规范
麻醉后的护理要注意:2小时后再吃流质食物,别吃太烫的;要看着孩子,别让他无意识咬到麻醉的地方;如果疼得厉害,必要时用儿童专用的局部止痛剂;3天内要观察有没有持续肿或者发烧的情况。数据显示,规范护理能把并发症风险降到5%以下。
临床实践证明,选对麻醉方式再加上系统的行为管理,能大大提高孩子看牙的安全性和配合度。建议家长多和牙科医生沟通,一起制定适合孩子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