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小心崴脚是常事,但很多人第一反应就做错了——要么硬撑着走,要么赶紧揉一揉,反而加重损伤。其实处理崴脚不用慌,先理清3个关键问题,再一步步来才对。
要先搞清楚这3个关键问题:1. 伤势轻重:能不能站着?脚踝有没有变形?如果疼得根本没法碰,可能是骨折,得特别注意;2. 伤后时间:前48小时是“控肿黄金期”,处理错了肿得更厉害;3. 既往病史:有糖尿病、静脉曲张这类影响血液循环的毛病,恢复会慢,更得小心。
急救四步法:RICE原则要记牢。Rest(制动休息):立刻停止活动,别强行行走,避免二次损伤。可以用硬纸板、杂志等临时固定脚踝;Ice(冰敷镇痛):用毛巾包裹冰袋敷肿胀处,每次15分钟,每2小时重复一次,避开皮肤破损的地方,别敷超过48小时,不然可能冻伤;现场没冰袋的话,用装冷水的矿泉水瓶代替也行;Compression(加压包扎):用弹性绷带从脚趾往小腿方向缠,松紧度以能插入两根手指为宜,缠24-48小时;要是脚趾变紫、发麻,得赶紧松开;Elevation(抬高患肢):把脚踝抬到比心脏高10-15厘米的位置,比如用枕头垫高,晚上睡觉也保持这个姿势,促进血液回流。
药物使用别乱试!这些误区要避开:受伤24小时内别用红花油之类的活血药,会加重出血;外用药得遵医嘱选,不要自己随便涂;有些改善循环的中成药要找中医师指导;疼痛厉害时吃止痛药也得先问医生,避免掩盖伤情耽误治疗。
分阶段康复更安全。急性期(0-72小时):绝对别热敷、泡脚,不然会让肿更严重;可以轻轻做脚趾屈伸运动,预防肌肉萎缩。亚急性期(72小时后):在不疼的范围内做踝泵运动——脚尖往上勾再往下压;用弹力带做抗阻训练,增强脚踝周围肌肉力量。恢复期(1周后):试试单脚站立,练习平衡感;沿着直线行走,找回脚踝的本体感觉;恢复运动前一定要做“单脚跳测试”,能连续跳10次不疼,再进行剧烈运动。
这些信号必须警惕!出现以下情况,务必立即就医:肿胀持续72小时不缓解甚至加重;无法站立或脚踝明显变形;出现麻木、刺痛等神经压迫症状;皮肤出现张力性水疱(肿得皮肤发亮、起大泡)。
支具选对了,加速愈合。现代医学推荐用可调节加压支具代替传统绷带,优势很明显:压力均匀分布,不会影响血液循环;能调节松紧度,适应不同恢复阶段的需求;开放式设计,方便观察伤情变化。临床研究显示,用这种功能性支具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改善效果比传统固定方式更好。
不想再崴脚?这3个习惯要养成:1. 穿合适的运动鞋:选足弓支撑好的鞋子,能降低40%的崴脚风险;2. 运动前做好热身:重点激活踝关节周围肌群,比如提踵练习(踮脚尖);3. 坚持平衡训练:每周做3次单脚站立,闭眼练效果更佳,能增强脚踝稳定性。
崴脚虽然常见,但处理不当可能留下慢性疼痛或反复扭伤的问题。记住先判断关键问题、按RICE原则急救、分阶段康复,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再做好预防,就能让脚踝快速恢复,减少后续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