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莫名出现下肢肿胀,还总觉得累得慌,说不定是心血管系统在发出预警。临床数据显示,大概三分之一的心脏病患者在早期都会有这些不太典型的表现。搞清楚这些症状背后的道理,能帮我们及时发现心血管的异常。
心血管异常的三大“源头”
心力衰竭:循环“堵”了
当心脏泵血的力气降到正常水平的40%以下,静脉里的血液没法顺利流回心脏,下肢毛细血管的压力就会升高。这样血液里的液体就会渗到血管外面,形成“凹陷性水肿”——按一下皮肤会陷下去,要5秒以上才恢复。同时,心脏泵出的血量减少,大脑供血不够,还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变慢的情况。
心肌病变:心脏“动”不好
心肌如果出现纤维化或者增厚,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比如肥厚型心肌病,心室壁厚度超过15毫米,就会影响心室装满血液。这类患者常常晚上没法平躺睡,得坐起来才能喘气——因为平躺着回心脏的血液变多,会加重肺部淤血,典型的就是凌晨2到4点突然憋醒。
冠脉狭窄:心肌“饿”了
如果给心肌供血的冠状动脉狭窄超过70%,心肌就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就会出现“一动就累”的情况。比如之前能爬5层楼,现在爬2层就累得不行,而且休息后也没明显好转。研究发现,大概一半的隐匿性冠心病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就是总觉得累。
教你分辨:哪些肿和累是心血管的问题?
看水肿的“样子”
心脏引起的水肿是慢慢发展的,一般从脚踝开始往上肿,按下去会有坑;肾脏问题导致的水肿通常从眼皮、脸开始肿,按下去很快能弹回来;肝脏问题引起的水肿常伴有肚子里积水,下肢肿得没那么厉害。
测体重、看活动量
每天早上起床后称体重很有参考意义——如果3天内体重涨了超过3斤,可能是身体里存了多余的水。还要留意:心脏问题导致的肿,越活动越厉害;而肝肾问题的肿,不管动没动都一直肿着。
看“伴随症状”
如果晚上突然憋醒、得坐着喘气,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好;如果脖子上的血管鼓起来,按肝脏时脖子血管更鼓,可能是右心衰竭。如果还不想吃饭、肚子胀,得小心是不是心脏问题导致肝脏淤血了。
要做哪些检查?3个核心项目
心电图:查心脏“电信号”
心电图能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比如ST-T段改变可能是心肌缺血,P波异常说明心房变大,QRS波变宽可能是心脏内部传导有问题。最好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连带着日常活动一起监测。
超声心动图:看心脏“结构和功能”
这个检查能测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要在50%以上,还能看心室壁运动是否协调,左心室舒张末期的大小有没有超过55毫米,以及心脏瓣膜的功能好不好。
抽血:查“心脏标志物”
B型利钠肽(BNP)超过100pg/ml,可能是心衰的信号;高敏肌钙蛋白(hs-cTn)能查出很细微的心肌损伤,如果超过参考值5倍,要小心急性冠脉综合征。
5招预防:守住心血管健康
吃对:少盐、多蔬果
可以试试DASH饮食模式,每天吃的盐不超过5克(相当于一啤酒瓶盖)。多吃膳食纤维,每天蔬菜至少300克,水果200克。
动对: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先做运动耐量测试,再制定适合自己的方案——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运动强度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80%(最大心率=220-年龄),运动时血氧饱和度最好不低于90%。
控体重:别太胖,腰别粗
体质指数(BMI)保持在18.5-24.9之间(计算方法:体重kg÷身高m²),男性腰围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每周测测体重,一周内变化别超过2斤。
睡好:别熬夜,治打呼
每天睡7-8小时,必要时做多导睡眠监测(PSG)看看睡眠呼吸暂停的情况——每小时暂停次数最好少于5次。如果有需要,可以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
减压:深呼吸,正念训练
试试正念减压训练(MBSR),调节身体的压力反应系统,让早上的皮质醇水平保持在8-25μg/dL之间。每天做15分钟深呼吸训练,心率变异性(HRV)要保持在正常范围。
如果不明原因的脚肿、乏力持续超过3天,尤其是还伴随胸闷、气短、心慌等症状,建议3天内去心血管专科检查。早发现心血管的异常信号,及时规范治疗,才能更好地改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