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如果突然出现持续的头晕目眩,还跟着呕吐,得小心可能是颈椎问题惹的祸——主要和两种病理机制有关。有数据显示,大概30%的颈椎病患者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且年龄越大越容易得,女性比男性更常见。
椎动脉供血不足:脑子“缺血”引发的眩晕
颈椎两侧的横突孔里有根椎动脉,专门给脑干、小脑这些管平衡和协调的重要部位供血。如果颈椎老化,长出骨刺或者关节间隙变窄,就会挤压椎动脉。研究发现,这种情况下椎动脉的血流速度会下降40%以上,晚上平躺时因为重力,血流更慢,早上一翻身或者起床,脑部供血突然跟不上,负责平衡的前庭系统就乱了套。
这种血流变化特别挑姿势,患者一般在起床后15-30分钟内出现症状,比如突然天旋地转的晕,还恶心呕吐。有日本学者用超声多普勒检查发现,这类患者早上的椎动脉血流速度比晚上睡觉的时候下降了近30%。
交感神经乱了:连肠胃都“闹脾气”
颈椎周围有很多交感神经,它们管着前庭(平衡器官)和肠胃的蠕动。如果颈椎老化刺激到星状神经节,就会让自主神经乱了分寸。临床数据显示,68%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会有肠胃问题,比如早上起来恶心、没胃口,还会时不时吐。
这种情况很挑姿势——躺着的时候舒服点,站起来就加重。典型的表现是脖子发僵、后脑勺像压了块东西,还会心跳忽快忽慢、手脚温度不一样。要注意和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这些病区分开。
出现症状怎么办?科学应对很重要
- 睡对了,颈椎才舒服 睡觉尽量仰躺,膝盖下面垫个枕头(也就是“膝卧式”),这样能保持颈椎的自然弧度。枕头高度要适合自己,一般8-12厘米就行,选支撑性好的乳胶或者荞麦壳的。
- 物理方法缓解,简单又有效 可以试试“三温疗法”:脖子用40℃的热毛巾敷15分钟;用42℃的热水淋浴,重点冲肩颈;眼睛也用热毛巾敷敷缓解疲劳。再配合“米字操”练脖子肌肉,每天做2组,坚持8周能改善椎动脉的血流。
- 这些情况得赶紧去医院 要是出现这些情况,别犹豫,立刻就诊:一只耳朵听力越来越差;吐了超过6小时,还脱水(比如口干、尿少);新出现胳膊放射性疼或者握不住东西;走路越来越不稳。建议做颈椎MRI,诊断准确率有92.3%,能清楚看到椎间盘老化情况和神经、血管的关系。
预防颈椎问题,分三级做
- 初级预防:日常就注意 每工作1小时,花5分钟放松脖子,比如转转脖子、耸耸肩;用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椅,避免长时间低头。
-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检查 如果偶尔出现头晕,赶紧去查颈椎功能,别等症状加重。
- 三级预防:规范治疗 要是已经有颈椎问题,得规范做物理治疗(比如牵引、超声波)加上药物治疗,别自己乱折腾。
临床研究证明,85%的患者坚持3个月规范治疗,症状能明显好转。美国骨科医师学会的最新指南说,治疗得因人而异,吃药一定要听医生的。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年查一次颈椎功能,早发现血管神经的问题,别等晕得吐了才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