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里,长时间低头刷手机、坐着姿势歪歪扭扭这些习惯,总在悄悄给颈椎“加码”,时间久了可能引发不少意外问题——比如有些颈椎病会突然让人头晕、恶心,得特别留意。
颈椎病为啥会让人晕?两种关键原因
颈椎里有两个“关键部件”:一个是给大脑供血的椎动脉,另一个是管着身体自主神经的交感神经网络。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为颈椎老化(比如椎间盘变窄、骨头增生),把椎动脉的“通道”挤窄了——转头、低头的时候,椎动脉被压得更厉害,大脑供血不够,就会出现天旋地转的晕,还可能恶心、呕吐、耳鸣,甚至看东西模模糊糊;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则是老化的骨头刺激了颈部的交感神经,导致身体“信号乱了”——晕得没那么“具体”(不是天旋地转,而是昏昏沉沉),还会伴随血压忽高忽低、心跳快或慢、出汗不正常这些情况。
哪些习惯在“坑”颈椎?
长期坏姿势是颈椎老化的“导火索”,主要有这几个危险因素:
- 低头太久:每天低头超过4小时(比如看手机、用电脑),颈椎承受的压力会比抬头时大好几倍;
- 冷热刺激:脖子受凉(比如空调直吹)或突然热敷,会让肌肉紧张甚至痉挛,加重颈椎负担;
- 枕头不对:枕头太高(下巴压胸口)、太低(脖子空着),都没法维持颈椎自然的“前凸”曲线;
- 不爱动:颈部肌肉没力气,就像“没拧紧的螺丝”,没法稳住颈椎,更容易老化变“歪”。
突然头晕?先自己查这3点
如果突然晕了,可以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 晕是不是跟转头、低头、抬头这些动作有关?(比如转头时突然天旋地转);
- 有没有脖子动不了、肩背酸酸胀胀的情况?;
- 胳膊有没有“放射性麻木”(比如从脖子一直麻到手指)?
如果三个都中,得警惕是颈椎引起的晕,但也别掉以轻心——要跟脑血管病(比如脑梗)区分开,最好72小时内做个CT或核磁检查。
日常护颈椎,做好这4件事
护颈椎不用“花大钱”,关键是把小事做到位:
- 定时放松:每工作1小时,就放下手机/电脑,做5分钟颈部放松——比如“米字操”(用头慢慢写“米”字)、缩肩胛骨(肩膀往中间收,保持2秒再放松,重复10次);
- 注意保暖:空调房里别让脖子露着,可以搭个薄围巾,或用透气的护颈套(别太紧);
- 睡对枕头:选“支撑性好”的枕头(比如记忆棉、乳胶枕),高度大概是“一拳高”(侧睡时,枕头能填满脖子和肩膀的空隙),让颈椎保持自然的前凸曲线;
- 练肌肉:每周3次低冲击运动——蛙泳能放松颈部肌肉,颈椎牵引(比如用牵引带拉脖子)能拉开椎间隙;也可以做抗阻训练(比如用弹力带套在头上,轻轻往前后左右拉,脖子对抗弹力带的力),增强颈部肌肉力量(肌肉强了,颈椎才稳)。
颈椎病怎么治?分“阶梯”来
治疗得根据情况“循序渐进”:
基础治疗先试物理方法:超短波能减轻颈椎的炎症,牵引能缓解神经被压的情况,热毛巾敷脖子(或红外灯照)能促进血液循环;
药物辅助如果疼得厉害,得找医生开抗炎药或营养神经的药(别自己乱买);
进阶治疗要是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没用,而且检查显示颈椎结构有明显问题(比如椎间盘突出压到神经),可能要考虑介入治疗(比如微创消融)。
最后要提醒的是:如果晕的时候还伴随手脚没力气、说话含糊、嘴角歪,得立刻打120——这可能是脑血管意外(比如脑梗),千万别拖!
颈椎病不是“一下子”得的,也没法“一下子”好——急性期过了,最好找康复科医生订个个性化训练计划,慢慢把颈部肌肉练强,才能长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