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人都有过左臂酸痛、没力气的情况,这看似普通的症状,背后可能藏着不同的健康问题。我们把常见原因分成5类,帮大家理清楚思路。
一、局部组织受伤了
长期固定一个姿势(比如久坐办公、低头看手机),或者突然用力拉伤(比如提重物、打羽毛球太猛),都可能让肌肉出现微小损伤。代谢废物堆在那里刺激神经,就会酸酸痛痛的——一般动的时候疼得更厉害,休息48小时内会好点。
有肩周炎的人,往往晚上疼得更明显,胳膊抬不高、转不动;经常重复手部动作的人(比如打字、揉面),容易得腕管综合征,会觉得某个或几个手指发麻、发木。据统计,50岁以上的人更容易出现肩袖损伤(肩膀里的肌腱受伤)。
二、神经出问题了
颈椎间盘突出压到神经根,会导致胳膊像过电一样疼,连力气都变小——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得这毛病。
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血糖高,会损伤周围神经,通常手脚末端会对称地发麻、发疼或者没知觉。
如果是脑血管有问题(比如脑梗前兆),早期可能一侧胳膊腿不好使,要是还说不清楚话、头晕,得赶紧去医院。
三、全身疾病的信号
像类风湿关节炎这种自身免疫病,早期会有关节肿,早上起来关节僵得动不了(晨僵),而且僵的时间越长越要注意。
有代谢综合征(比如胖、高血压、高血脂凑一起)的人,血管内皮功能不好,有时候胳膊会突然没力气。
结缔组织病(比如红斑狼疮)如果影响到神经和血管,也会让胳膊出现说不清楚的难受,比如又酸又胀、没力气。
四、血液循环不好
动脉里长了斑块(动脉粥样硬化),要是血管窄了一半以上,胳膊就会因为供血不够而难受——比如举胳膊的时候疼,放下就好点。
总坐着的人,静脉血回流不畅,胳膊会觉得沉乎乎的,站起来走走或者抬抬胳膊能好点。
有些药物可能影响血管内皮功能,这得结合吃的药一起看(比如有没有长期吃某种降压药、避孕药)。
五、情绪也会影响
焦虑的人可能会出现“功能性”的胳膊没力气——比如拿筷子、系扣子这些精细活反而不觉得没力,但提重物的时候总说“胳膊酸得抬不起来”。
不过得先排除身体真的有问题(比如颈椎、神经没问题)才能确定是情绪引起的,通常还会有心跳快、手心出汗、失眠这些表现。
怎么判断要不要紧?看这三点
- 时间:疼了超过3天还没好,或者越来越严重(比如昨天还能拿杯子,今天连筷子都握不住);
- 对称吗?只有一边胳膊明显没力气,或者两边差距特别大;
- 有没有别的症状?如果突然头晕、说不清楚话、胸口疼、胳膊冰凉紫绀,赶紧打120。
在家能这么处理
急性期(前2天):用RICE原则——别乱动胳膊(休息),用毛巾裹着冰袋敷15分钟以内(冰敷,避免冻伤),用弹力带轻轻绑一下(加压),把胳膊抬到比心脏高的位置(比如垫个枕头在胳膊下)。
亚急性期(2-7天):可以慢慢活动关节,比如每天做3组肩部绕圈——肩膀向前、向后各绕10圈,动作要慢,别勉强。
平时预防:每工作1小时,花5分钟拉伸胳膊——比如双手交叉举过头顶往上伸(拉肩膀和后背),或者手臂伸直手心朝下,用另一只手掰手腕往身体这边拉(放松前臂),重点松一松胸口的小肌肉(胸小肌)和前臂的旋前圆肌(比如打字时会用到的肌肉)。
这些人要定期检查
- 35岁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看看血管有没有斑块);
- 糖尿病患者每3个月查一次神经传导速度(防周围神经病变);
- 高血压患者定期查同型半胱氨酸(评估血管风险)。
胳膊的酸痛、无力其实是身体在“报警”,搞清楚背后的原因,才能及时处理。要是症状一直不好,或者又出现新的问题(比如突然不能动了、说话不清楚),赶紧去医院找医生看看——早排查、早干预,才能少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