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很常见的毛病,但因为症状五花八门,不少人一开始会误以为是其他系统的问题——比如有人脖子疼放射到胸口,会当成心脏病;有人吞咽不舒服,会怀疑食道有问题。数据显示,30%~40%的早期患者都找错了科室。其实搞清楚它的特点,能帮大家更早辨明问题。
颈椎病的六大临床鉴别要点
- 心前区放射痛要区分心绞痛
如果颈椎中间(C5~C7节段)退化长了骨刺,压迫到颈神经根,可能会从肩胛内侧往胸前区放射疼。这种疼跟脖子活动有关——比如转头、抬头时会加重,而心绞痛是胸骨后像被压着一样的疼,两者不一样。拍片子能看到椎体后面有骨刺。 - 吞咽异物感要查颈椎
颈椎前面长骨刺,可能会压到食道,让人吞咽时有异物感,胸口后面不舒服。这种情况多发生在60岁以上的人,要做食道钡餐造影区分是不是食管肿瘤。特点是脖子往前弯时舒服点,往后仰时更难受。 - 血压波动可能跟颈椎有关
颈椎关节乱了位置,可能影响交感神经,导致血压忽高忽低。这类患者通常后枕部有压痛点,脖子发僵,测动态血压会发现血压波动跟姿势有关——比如转头、低头时血压变了。普通降压药效果不好,得配合颈椎康复。 - 视力模糊别只看眼科
椎动脉型颈椎病会影响脑干供血,可能突然视力模糊、眼球发抖。做颈椎MRI能看到椎动脉走行的地方有异常。跟眼科疾病不一样的是,还会有体位性眩晕——比如转头时突然晕。 - 下肢麻木、走路不稳要警惕脊髓型
脊髓型颈椎病严重时,会压迫锥体束,导致下肢麻木、走路不稳,甚至大小便控制不好。做肌电图能看到神经传导变慢,要跟多发性硬化这类中枢神经疾病区分开。 - 眩晕、耳鸣要辨颈椎还是耳石症
颈椎不稳会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够,引发眩晕、耳鸣。这类患者转头或抬头时会突然站不稳,跟耳石症的区别是——症状持续时间更长,而且脖子上有压痛点。
系统性预防措施
- 工作间歇动一动颈椎
每工作45~60分钟,得活动下颈椎:慢慢低头(下巴到胸口,不要太用力)、抬头(后脑勺尽量找后背)、左右侧屈(耳朵往肩膀靠,不要耸肩)、左右转头(下巴到肩膀附近),动作要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里。还要做缩肩膀的动作——双肩往后缩,像要把肩胛骨贴在一起,维持颈肩肌肉平衡。 - 睡对枕头很重要
选能维持颈椎自然曲度的枕头——仰卧时,枕头高度要让颈椎保持中立(不抬头也不低头),大概8~12厘米;侧躺时,枕头要填满肩膀和床之间的空隙,高度12~15厘米左右。枕芯选记忆棉或乳胶,有一定弹性的就行。 - 脖子别冻着也别烫着
别让空调冷风直接吹脖子,可以戴纯棉的护颈。冬天保暖时,脖子局部温度别超过38℃,不然血管扩张会加重水肿。可以穿有领子的衣服,或者分层穿,用衣领挡住冷风。 - 少让颈椎“扛重担”
单肩背的东西别超过体重的10%,最好用双肩包。看手机、电脑时,把屏幕抬到跟眼睛平齐,少低头——研究说颈椎每往前低10°,中间节段(C4~C5)的压力会增加4.5公斤,相当于多扛了个小西瓜。 - 康复治疗要找专业的
如果症状一直不好,得找专业医生治。颈椎牵引要控制角度(往前倾15°~25°)和力度(体重的8%~12%),每周最多3次。物理治疗可以选低频电刺激或热疗,但要配合自己主动运动。
健康管理建议
如果脖子发僵还伴有放射性疼(比如往胳膊、胸口串),先拍颈椎X线片(正侧位、双斜位)。自己可以自拍测体态:正常情况下,耳垂连线应该和肩膀最高点的连线平行。日常锻炼推荐蛙泳——每周3次,每次30分钟;还有八段锦里的“双手托天理三焦”,每天做2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