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临床很常见的毛病,症状隐蔽又多样——有研究发现,约43%的患者会因为症状“误导”而挂错首诊科室。所以,搞清楚它的典型症状和诊断要点,对早期识别特别重要。
颈椎病的症状总像“伪装者”,容易让人认错:比如颈椎前缘长了骨刺压迫食管后壁,会总觉得喉咙里有东西卡着,而且脖子活动时,这种异物感会跟着变,和胃病、食道炎这些消化问题不一样;如果椎动脉供血不足,会出现视力忽好忽坏、怕光流泪的情况,查眼底能看到视网膜动脉有异常,但常规验光却没发现近视或远视;第6-7节颈椎的神经根被压,可能会出现像心绞痛一样的胸痛,但心脏检查没器质性病变,还常伴着肩颈肌肉发紧、疼痛;交感神经兴奋引发的血压波动,和脖子疼有关,还常合并耳鸣、头晕等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甚至第6-7节神经根出问题,会引起乳房附近的放射性疼痛,这种“牵涉痛”得和乳腺疾病区分开;最要警惕的是脊髓受压时的“踩棉花感”——感觉脚底下像踩着棉花,有研究发现,出现这种症状时,约85%的患者已经有了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在诊断方面,医生会用到这些方法:神经物理检查有三个关键手法——椎间孔挤压试验是医生用特定手法按压脖子,诱发神经症状,得专业操作;颈椎分离试验通过牵引脖子观察症状变化,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特异性很高;动态观察法则是记录不同体位(比如抬头、转头)下的症状,评估椎动脉受压情况。肌力评估用标准化分级,从完全瘫痪到正常肌力分6级,通过测试不同肌群能定位神经损伤的节段。影像学检查要综合用X线片(看骨刺、椎间隙变化)、MRI(评估脊髓神经受压程度)、CT血管造影(查椎动脉血流情况),但所有影像结果都得结合症状来判断才准。
去看病前要做好这四件事:一是记“症状日记”,写下发作时间、持续时长和诱发因素(比如低头看手机、搬重物);二是自己试试不同姿势,观察症状有没有变重或减轻;三是理一理近期有没有脖子外伤、平时工作姿势(比如总低头)和运动习惯;四是收集之前的检查报告。特别要注意,如果出现下肢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这些脊髓受压的症状,得按照最新指南要求,在72小时内去专科就诊——有研究证实,脊髓型颈椎病发展到中晚期,保守治疗效果会明显降低,可能需要手术。
其实,颈椎病的诊断得综合症状特征、物理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别自己尝试专业检查手法,及时去骨科或神经内科做系统评估。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能有效延缓疾病进展,降低神经损伤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