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刷牙突然吐出暗红色血块,不少人瞬间慌了——是不是得了大病?其实这背后可能是常见的口腔问题,也可能藏着全身疾病的信号,得先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
最常见的原因是牙周炎。平时牙菌斑堆在牙龈边上,慢慢引发炎症,牙龈里的毛细血管变得特别脆弱。刷牙时牙刷一碰,这些脆弱的血管就渗血了。血在牙龈沟、牙缝这些隐蔽的地方存一会儿,会凝成半固体的血痂,等吞咽的时候带到喉咙,就变成“吐血块”的样子。
别以为口腔问题只关乎牙齿——研究发现,有牙周炎的人更容易出现异常出血,而这种出血还和心血管疾病互相影响。所以不能只盯着牙龈那点事儿,得想想全身的情况。
有三种情况得特别警惕:第一,如果除了吐血块,身上还有瘀斑、月经特别多,可能是血小板少或者凝血功能有问题;第二,如果早上起来单侧鼻子堵,还有带血的分泌物,得查鼻窦炎或者鼻腔里有没有长东西;第三,如果同时发烧、没力气,要考虑血液系统的问题。
其实大部分吐血块的情况最后查出来是牙周炎,但也有少数是鼻腔病变或者凝血异常。所以哪怕常见,也不能掉以轻心。
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做?分四步:第一,立刻用冷盐水漱口,减少局部刺激,别用含酒精的漱口水;第二,记下来出血的时间规律、有没有其他症状,还有最近吃了什么药、什么食物;第三,最好72小时内去做牙周探诊、鼻内镜检查,还有基础的血液检测;第四,平时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清洁牙缝,定期去洗牙。
现在医生都强调,牙周护理不能只止疼止血——用显微超声洁治清除牙龈下的牙石,再配合适合自己的菌斑控制方案,能明显减少牙龈出血的次数。这种主动处理不仅能护好牙齿,还能预防全身炎症。
还有个小知识点要澄清:单纯牙周炎导致的出血,一般是鲜红色的血混着唾液;而暗红色的陈旧血块,更可能来自鼻腔或者消化道。颜色能给个初步线索,但到底哪儿出血,还得医生检查才能确定。
平时管理口腔健康,可以试试这三件事:每天用菌斑显示剂看看牙菌斑多不多、记记刷牙时哪里容易出血、定期测测唾液pH值。这些小方法能帮你更早发现问题,提升自我监测的能力。
最后要强调:不管是哪种出血,只要持续超过72小时,一定要重视。现在医学影像和实验室检查技术很成熟,能精准找到原因。与其自己吓自己,不如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检查——这才是应对健康问题的正确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