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左侧疼痛可能和降结肠、乙状结肠或部分小肠的问题有关。现在我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持续上升,结直肠癌新病例数居全球前列,肠易激综合征也越来越多年轻人得,这些情况都说明,弄清楚左侧腹痛的原因很重要。
为什么会出现左侧腹痛?
炎症性肠病:免疫系统“过度活跃”
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的常见类型,主要和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有关。研究发现,患者肠道里能产生短链脂肪酸的有益菌变少,肠道黏膜的“保护墙”被破坏,会出现持续左下腹闷痛,伴随黏液脓血便,还可能有发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近十年年轻人发病率明显上升,可能和生活方式改变(比如饮食油腻、压力大)有关。
肠道肿瘤:从“息肉”到“癌”需要时间
结直肠癌不是突然发生的,从良性腺瘤(肠内小息肉)变成恶性肿瘤,平均要5-10年。癌前病变时通常没特别感觉,慢慢会出现排便规律改变(比如突然便秘或腹泻)、大便性状异常(变细、带血)、偶尔便血等情况。定期做结肠镜能让结直肠癌发病率降低76%-90%,建议40岁以上人群把肠镜纳入常规体检。
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和大脑“沟通不畅”
作为功能性胃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和“肠-脑轴”(肠道与大脑的信号传递)失调有关。研究显示,患者肠道神经系统比常人敏感约2倍,肠道菌群种类少30%。典型表现是腹痛伴随排便习惯改变(比如疼时想拉肚子,拉完缓解),但不会有体重下降、消化道出血等危险信号。
怎么初步区分不同原因?
可以通过3点简单判断:
- 疼痛特征:炎症性病变多是持续闷痛,肠易激综合征常是阵发性绞痛;
- 按压反应:器官病变(如炎症、肿瘤)有固定压痛点,功能性紊乱疼痛位置会游走;
- 伴随症状:注意大便样子(可对照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有没有体重变化或全身不适(比如发热)。
出现腹痛该怎么办?
这些情况要立即就医!
如果有以下任一情况,别犹豫,马上找医生:
- 便血超过50毫升(大概一勺子的量);
- 发烧超过38.5℃,持续24小时以上;
- 两周内体重掉了2公斤以上。
不用吃药的调理方法
- 饮食调整:急性发作时吃低渣食物(比如粥、软面条),缓解后慢慢加膳食纤维(比如燕麦、香蕉),推荐地中海饮食(多蔬果、全谷物、橄榄油,少红肉);
- 压力管理:每天做15分钟正念呼吸(比如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研究显示能减少40%症状发作;
- 规律运动: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帮肠道恢复动力;
- 睡眠优化:保持规律作息(比如22点睡、6点起),充足睡眠能增强肠道屏障功能23%。
怎么预防左侧腹痛的问题?
可以分3级预防:
- 日常预防:每天喝够1500毫升水,每周红肉(猪肉、牛肉)不超过500克,可补充益生菌;
- 高危预防:有结直肠癌家族史、长期炎症性肠病的人,可在医生指导下用阿司匹林预防;
- 定期筛查:40岁以上每5年做一次结肠镜,有高危家族史的缩短到2-3年。
现在还有无痛内镜、胶囊内镜、粪便DNA检测等新筛查方法,能更早发现早期病变。反复腹泻的人,调节肠道菌群的治疗效果也不错。
总之,腹部左侧疼痛可能是炎症、肿瘤或功能性问题引起的,通过症状鉴别、及时干预和定期筛查,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平时注意饮食清淡、多运动、睡好觉,有不舒服及时找医生——早发现早处理,才能保护好肠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