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咬下脆皮炸鸡的瞬间,耳道里突然传来咯吱咯吱的声响;嚼口香糖时仿佛听见砂砾在耳膜里滚动——这种诡异的“耳内交响乐”可能不是幻觉。其实,这种跟着咀嚼出现的耳内异响,和中耳结构出问题有关,甚至可能是早期中耳炎的信号。
一、中耳积液引发的异常震动
中耳腔是个很精密的小空间,里面有三块人体最小的骨头。如果得了分泌性中耳炎,原本干燥的中耳腔会积液体。研究发现,咀嚼时下巴动,会让中耳里的积液产生低频震动(大概0.5-2赫兹)。这种液体晃动就像摇晃装了半瓶水的保温杯,产生的声响通过听小骨传导系统被放大很多倍。
有数据显示,儿童中耳积液超过3毫升时,大约78%都会出现咀嚼时耳响的情况。成年人如果这种症状持续3天以上,最好及时做个鼓室导抗测试。
二、黏膜肿胀导致的机械干扰
中耳腔的黏膜如果急性发炎,会肿起来,这个只有3立方厘米的小空间里压力会明显升高。研究证实,肿胀的黏膜会让听骨链活动受限,就像在精密机械里塞了团棉花。咀嚼时牵拉关节囊,压力变化传到肿起来的黏膜上,就会发出像揉纸一样的声音。
这种情况常常伴随耳闷感,就像潜水时没做耳压平衡的感觉。用手指轻按耳屏(耳朵前面的小软骨),症状可能会加重,这是区分这种耳鸣和其他耳鸣的重要特点。
三、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
咽鼓管是连接鼻咽和中耳的“通风管”,咀嚼时每分钟会开合15-20次。如果中耳炎导致咽鼓管黏膜肿了,或者里面的纤毛不能正常摆动,中耳里的负压会明显升高。实验发现,这种压力差会让鼓膜产生很小的异常振动(微米级),咀嚼时下巴动会加重压力波动,就会发出独特的“咯吱”声。
需要警惕的是,这种症状可能伴随突发性听力下降。可以试试用手指捏住鼻子鼓气,如果耳内响声变重,可能是咽鼓管功能有问题,得及时去看医生。
日常自检与应对策略
- 吞咽测试:含一口水做吞咽动作,如果耳内响声消失或减轻,可能是咽鼓管功能有问题
- 温度对比:交替喝冷热水,看看耳内有没有异常的胀或缩的感觉
- 声导抗自测:用专业设备测咀嚼时耳内的噪音强度,如果超过60分贝,最好去医院
要强调的是,这些方法只是初步判断。临床指南说,持续超过72小时的咀嚼时耳鸣,必须做耳内镜检查和声导抗测试才能确诊。尤其是如果还伴随耳痛、听力下降或者耳闷胀,耽误治疗可能会导致传导性听力损伤。
耳科专家提醒:耳朵是人体最精密的“传感器”,任何异常响声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与其焦虑猜测,不如科学应对。记住“3D原则”——如果不适持续3天、影响两只耳朵,或者伴随眩晕等其他症状,就得及时约专科检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