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生活中常见的口腔问题,从初期的牙齿变色到后期的剧烈疼痛,它的发展有清晰的阶段,不同阶段的治疗和护理重点也不一样。
龋齿的发展阶段
龋齿的破坏过程分三个明确阶段:
- 釉质脱矿期:牙齿表面先出现白垩色斑点(像粉笔印一样),这时候碰冷的热的没明显感觉。这个阶段用局部氟化物处理,能帮牙齿重新“矿化”,修复早期损伤。
- 牙本质损害期:龋洞变深,到了牙本质中层,吃冷、热、酸、甜的食物会觉得敏感。这时候需要分层去掉腐坏的牙体组织,尽量保留还有活性的牙本质。
- 牙髓侵袭期:会出现剧烈的自发痛,晚上更疼,碰冷热水疼痛会加重。这时候得做根管治疗,处理受感染的牙髓。
开髓治疗的新技术和规范
现在牙科把开髓操作拆成三个关键步骤,让治疗更精准、舒适:
- 精准定位:用锥形束CT扫描确定根管的走向,定位误差能控制在0.1毫米以内,避免开错位置。
- 超声辅助:用2000-3000Hz的高频振动配合局部麻醉,大大减轻治疗时的不适感。
- 复合消毒:用1.5%次氯酸钠冲洗液加上超声荡洗,能清除99.8%的根管内细菌,减少感染风险。
常见的认知误区要避开
很多人对龋齿治疗有误解,得明确纠正:
- 急性发作时别立刻开髓:急性牙髓炎发作时直接开髓,可能诱发急性根尖周炎,得先抗炎再处理。
- 不是所有情况都能保髓:如果牙髓已经出现不可逆的炎症,及时开髓比硬要保髓更能延长牙齿寿命。
- 深龋不能一次治好:深龋治疗得分阶段,第一次通常只用氢氧化钙垫底,观察之后再进一步处理。
显微根管治疗的进步
2023年《国际牙髓病学杂志》的研究显示,显微根管治疗有三个重要突破:
- 看得更清:40倍的光学放大系统能清楚看到根管里的峡部、侧支根管这些复杂结构,避免遗漏。
- 更高效安全:用机用镍钛器械预备根管,时间能缩短40%,器械断在根管里的风险也下降70%。
- 封闭更严实:生物陶瓷类的封闭剂比传统的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微渗漏(细菌渗进去的情况)发生率低3倍。
龋齿的分级管理(2022版指南)
根据龋损的轻重,用阶梯式的方法处理:
- 初期龋损(白垩斑期):每6个月定期涂氟,每天用含氟牙膏刷牙。
- 浅中龋:做窝沟封闭,把牙齿表面的窝沟封起来;每天加餐不超过3次,减少牙齿接触糖分的频率。
- 深龋快到牙髓:分步去掉腐坏的牙体,必要时做活髓保存治疗,尽量保留牙髓活力。
- 牙髓暴露:建议72小时内完成开髓和根管治疗,避免感染扩散。
术后护理的关键时间点
做完开髓治疗后,这几点要注意:
- 饮食:术后2小时内别用患侧嚼东西,48小时内吃软质食物(比如粥、面条),避免硌到伤口。
- 清洁:用软毛牙刷轻轻刷治疗区域,配合0.12%氯己定漱口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 疼痛管理:如果疼得厉害,可以吃布洛芬这类非甾体抗炎药,但别自己吃抗生素。
- 复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要按时复查,监测恢复情况。
龋齿的科学预防方法
预防龋齿要从五个方面入手,比“只少吃糖”更全面:
- 调整饮食频率:控制每天吃东西的次数比单纯少吃糖更有效——比如一天吃5次零食,比一次吃很多糖对牙齿的伤害更大。
- 好好清洁菌斑:电动牙刷加牙线一起用,能清除90%以上牙齿邻面的菌斑(菌斑是龋齿的“元凶”)。
- 维持唾液健康:唾液pH值保持在7.0-7.5的中性范围最好,能抑制细菌繁殖。
- 早期检测:每6个月做一次激光荧光检测,比X线片更早发现早期龋损(还没形成明显龋洞的时候就能查到)。
- 家族史人群早预防:如果家人容易得龋齿,建议20岁前做全口窝沟封闭,把牙齿窝沟封起来,减少细菌滞留。
龋齿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早期预防和干预能避免走到“疼得睡不着”的地步。不管是定期涂氟、好好刷牙,还是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关键是早发现、早处理,才能保住牙齿的功能和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