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肿胀是口腔健康发出的重要“警示信号”,尤其是后槽牙区域,因为解剖结构特殊,更容易成为炎症的“重灾区”。据研究,我国成人牙周病患病率高达97%,其中后槽牙区域的病变占比超过60%,学会科学应对对维护口腔健康至关重要。
一、为什么后槽牙容易肿?
牙周组织是由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共同组成的“防护墙”,帮我们抵御口腔里的细菌入侵。如果牙齿表面的菌斑生物膜突破了这层防护,会引发两种常见问题:
- 慢性牙周炎:牙菌斑长期堆积会慢慢破坏牙周支持组织,出现牙周袋(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隙变深)、牙龈与牙齿贴合度下降,甚至牙槽骨吸收的情况。40岁以上人群中,这种病的患病率会明显升高。
- 急性冠周炎:没长全的智齿周围会形成一个“盲袋”,容易藏食物残渣和细菌,一旦引发急性炎症,就会出现牙龈肿胀、疼痛。18-35岁的年轻人中,这种情况的发病率高达32%。
二、不同阶段怎么处理?
(一)刚肿起来?先做好基础护理(症状初现72小时内)
-
好好清洁局部:
- 用40-45℃的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含漱,每天4-6次,每次30秒,能帮助维持局部细胞正常状态,促进血液循环。
- 用改良巴氏刷牙法:选刷毛直径不超过0.18毫米的超软毛牙刷,以45度角轻轻刷牙龈沟(牙龈和牙齿连接的地方),别太用力。
-
物理方法缓解不适:
- 冷敷:用冰袋间断敷在肿胀处,每次15分钟,中间歇1小时,连续敷3次就行,注意用毛巾裹着冰袋,别冻伤皮肤。
- 轻按:用消毒过的棉签轻轻推压肿胀的牙龈沟,帮里面的渗出物流出来,减轻肿胀。
(二)肿超过3天?赶紧找医生(症状持续超72小时)
如果基础护理后没好转,得去医院做专业治疗:
-
先查清楚问题:
- 医生会用专业探针测牙周袋深度,记录牙龈出血情况、牙龈和牙齿的贴合度;还会拍根尖片或CT,看看牙槽骨有没有吸收,智齿长的角度对不对。
-
针对性治疗:
- 超声龈下刮治:用功率3-5档的超声设备,把牙龈下面的牙石清干净(工作头角度控制在15-20度,避免伤到牙龈)。
- 局部用药:往牙周袋里放缓释抗菌剂(比如氯己定凝胶),能在局部维持14天的有效浓度,帮着消炎。
- 处理脓肿:如果肿的地方形成了脓肿,得及时切开把脓放出来;还能用810nm波长的半导体激光辅助消炎(功率0.5-1W连续照射)。
三、哪些情况需要做手术?
-
牙周手术的情况:
- 基础治疗后,牙周袋还是超过5毫米深;
- 牙槽骨有缺损,需要做引导组织再生术修复;
- 牙龈增生太严重,没法好好清洁口腔。
-
阻生智齿要拔的情况:
- 智齿长的角度超过45度,反复引发冠周炎;
- 阻生的智齿把旁边的牙蛀了,或者导致邻牙牙根吸收;
- 智齿周围长了颌骨囊肿,需要一起处理。
四、怎么防住以后再肿?
-
日常护理升级:
- 用带压力传感器的电动牙刷(摆幅5-6毫米),能避免刷太用力;后牙缝隙大的地方,配合牙缝刷清洁。
- 每天用聚四氟乙烯材质的牙线清洁牙缝,用“C”形缠绕法(把牙线贴住牙齿侧面,像字母C一样绕着牙面刮),能更好地清走残渣。
-
定期找医生“把关”:
- 建一份牙周维护档案,每3-6个月做一次牙周检查,重点看牙周袋深度和牙龈出血情况;
- 高危人群(比如有糖尿病、孕期女性)建议每年做2次牙周病原体检测,根据结果调整护理方案。
-
全身健康要重视:
- 糖尿病患者要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血糖稳定能减少牙周炎发作);孕妇要加强口腔检查,避免孕期激素变化加重牙龈问题。
- 饮食上多补点维生素C(每天至少吃100毫克,比如一个橙子)、维生素D(每天15微克,比如喝杯牛奶)和钙(比如吃点豆制品),帮牙周组织修复。
特别提醒:如果出现发烧、张不开嘴,或者脸肿得往周围扩散,可能是感染扩散到了颌面部间隙,得立刻去医院!研究显示,规范治疗能让85%的牙周炎患者病情稳定,但要是拖着不治,可能会掉牙,还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比如加重糖尿病、心血管病风险)。
说到底,牙龈肿不是小问题,早处理、早预防,才能守住口腔健康的“底线”。

